(2022.02.16) 人到中年,富养自己

2022-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仙人李白

今天是年十六,刚刚过完年,当新年还没有过完,我们已经投入了工作。

人到中年,婚姻幸福,孩子长大,工作稳定,夫复可求?

只想后面的日子,富养自己。

第一,用淡泊富养心态。

好心态,才能拥有好生活;知足,才能感知幸福。

中年的人,多半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衣服裤子是哥哥姐姐穿了弟弟妹妹接着穿,打上补丁也很寻常;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几回肉;除此之外,还要跟在父母身后,有做不完的农活、家务活。

但是我没有,从小我除了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还有哥哥姐姐的照顾,一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从小不知道愁滋味。

读完大学一毕业,分配到高校工作至今,一切都顺顺利利,当然整个生活也比较平淡了。

其实,幸福并不是一种状态,与财富、名望、地位息息相关,而是一种能力。

如同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也。”孔子称赞的并不是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而是颜回身处贫寒中仍能保持心中的快乐,坚守乐道之志。

人到中年,还有什么看不开,想不开的呢,余生已经不长,与其哀怨,不如释怀。

第二,用读书富养灵魂。

读书,是喧闹生活中的一颗安神丸。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酷爱读书,从书中汲取智慧、积蓄力量、纾解心情,并由此得以在沉沉浮浮的仕途中行稳致远。

早年,曾国藩多次应试不第,打击巨大,但他不怨天尤人,反而愈加发奋读书,最后得以出仕。

早年,曾国藩热衷于应酬,以至于有一次为答谢他人,一天之内拜访了五十多个人,疲累之余,学业也急速退步。反思过后,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包括“每日读书,记录心得,一书未完,不看他书等”。并以此作为家风传承,福泽后人。

早年,曾国藩因直言劝谏皇帝而被朝廷弃之不用,在家休养之时,他重读圣贤经典,从《道德经》中深刻领悟了“上善若水”的道理。

从此,曾国藩一改从前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硬朗作风,而懂得了迂回取胜,以柔克刚之道,极大地融洽了人际关系,也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从此宠辱不惊,洒脱自如。

由此可见,读书,是为了养心,是为了不断丰盈灵魂。

当一个人拥有了富足的灵魂,便不会被眼前的苟且所困扰、所羁绊。他们总能洞察所有表象的背后,所蕴藏的本质,以悲悯之心去宽恕他人、救赎自己。

当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便会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讨别人欢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默默专注于做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够了。”

第三,用寡淡富养身体。

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说:“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身体机能的衰老退化。比如,从前熬夜加班,睡一觉就补回来了,如今却直呼“伤不起”。从前,胡吃海喝,酒桌饭局各种应酬不在话下,如今却避之不及了。

终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单位里的一颗螺丝钉,却是家里的一片天。身体健康,不光关乎自己是否舒服,更是全家人的心之所系。

用慢跑代替开车,用喝茶代替喝酒,用独处代替无意义的社交,日子看起来越过越寡淡,实际上,却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是一种享受。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当一个人开始“清心寡欲”,就意味着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了身体健康,他们开始注重养身,为了心情愉悦,他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有也欢喜,无也释然。

渐渐地,他们活成了“超然物外”的模样,很自我,很洒脱。

生命的长度短短不过百年,难以增长,不如让我们努力去拓展生命的厚度吧,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热爱的人,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一次次超越自我,人生便有无限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