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增强现实)亮风台HiScene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精华专题

AR被国务院“翻牌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的AR

2017-07-23  本文已影响74人  亮风台HiAR

7月20日,国务院公开发布了长达2万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以下简称《规划》)。文件发布后不久,AR圈的朋友们都沸腾了。

AR与AI有很深的渊源,从底层技术到实际应用,它们都有着一定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因为AI的发展重点有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而AR是AI和人机交互的交叉学科,基础技术包括CV(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多模态融合等,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AI一致。

下面是《规划》中我们需要关注的AR相关内容,为了提高可读性,我们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与编辑。

AI在中国,虽有困难,优势更显著

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

虽然中国在原创成果、高端芯片、核心算法、基础材料、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方面有着缺陷,而且研发布局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产业链尚未成型,但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例如语音识别和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一批人工智能创新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且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

据《规划》: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AR是《规划》的重点任务

《规划》中提到了AI的8项基础理论,其中有2项与AR技术息息相关:

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超越人类视觉能力的感知获取、面向真实世界的主动视觉感知及计算、自然声学场景的听知觉感知及计算、自然交互环境的言语感知及计算等。
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真实世界环境下的情境理解。

《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指出,应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在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时,需要关注“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重点突破虚拟对象智能行为建模技术,提升虚拟现实中智能对象行为的社会性、多样性和交互逼真性,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

不仅如此,《规划》的重点任务中还提出需要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例如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

具体看来,《规划》称,“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是值得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需要突破高性能软件建模、内容拍摄生成、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建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融合应用。”

另外,《规划》还提到了AR眼镜这样的智能终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鼓励开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AR+行业: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推动AI、AR规模化应用,才能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例如在AR+社交方面,《规划》明确表明,应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增强社会互动、促进可信交流中的作用。加强下一代社交网络研发,加快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协同融合,满足个人感知、分析、判断与决策等实时信息需求,实现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不同场景下的流畅切换。针对改善人际沟通障碍的需求,开发具有情感交互功能、能准确理解人的需求的智能助理产品,实现情感交流和需求满足的良性循环。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和风险。”

除此之外,在之前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多种AI、AR+行业应用,而《纲要》更进一步明确了应用的方向,包括产业智能化升级,智能企业,智能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等。

  1. 智能制造: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2. 智能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3. 智能物流: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4. 智能金融: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5. 智能商务: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

  6. 智能家居: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家庭互联互通协议、接口标准,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感知和联通能力。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7. 智能工厂:加强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和体系方法的应用示范,重点推广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生产装备智能物联与云化数据采集、多维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8. 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9. 智能医疗: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发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研发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方案,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基于人工智能开展大规模基因组识别、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和新药研发,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加强流行病智能监测和防控。

  10. 智能健康和养老: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老年人产品智能化和智能产品适老化,开发视听辅助设备、物理辅助设备等智能家居养老设备,拓展老年人活动空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移动社交和服务平台、情感陪护助手,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11. 智能政务: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在复杂社会问题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

  12. 智慧法庭:建设集审判、人员、数据应用、司法公开和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法庭数据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

  13. 智慧城市: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绿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研发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14. 智能交通: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海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15. 智能环保: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体系,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研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预测模型方法和预警方案。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环境保护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体系建设。

除此之外,《纲要》还强调应该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例如研发集成多种探测传感技术、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与警用产品,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

如此丰富的行业应用和布局,让从事AR乃至AI行业的从业者,着实感觉备受鼓舞。就像自己的小小梦想,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认可甚至在浪潮巅峰,经受万众瞩目的考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