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应该注意到词义的变迁和翻译的失真
阅读理解,应该注意到词义的变迁和翻译的失真
和一个靓仔激烈的讨论了问题,是关于我运用“存在即是合理”是否恰当。存在即合理,是黑格尔哲学理论中的一个命题,是否正确,我们姑且不论,因为本来就存在争论的地方。人们运用这一句话,常常是在争论的场合。一方以为某种行为不对,而另一方若是词穷,那么就可以用这一句话来反驳。在于我以为,运用这一句话,并不能证明为正确的理由,怎么看似乎都有点牵强,常常处于一种被动防守的状态。
但在于理论中,黑格尔是证明正确了的,是不是有一种“白马非马”的理论有点相似。只是人们在于实际应用之上,意思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
就好比人们常常的的“知行合一”,实际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产生念头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并不需要一定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而很多人概念中的知行合一,已经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心理和行为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所知和行动结合起来,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知行合一。如果有人这样去运用知行合一,应该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知行合一已经可以变迁成为了这样约定俗成的意思。某种理论的意思,在实际运用之中发生了变化,两者之间有些误差,那不是很正常的吗?
词汇字句的意义,随着时间,随着历史,发生了变化,那不是词义的变迁吗?我们可以去看看字典,很大一部分字的本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意思,是人们在运用中约定俗成的。比如矛盾,本义是矛与盾,而现在成为了相反相对立的意思,这不是词义的变迁吗?又比如说道德,古人说,盗亦有道,有道然后有德,盗也有道德的吗?在如今的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个笑话。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认知中的的道德,已经和古代的道德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于当下,道德是良好的行为规范。
所以,我们阅读文章,要跟实际联系起来,如果仅仅拘泥于字句的本义,那么,只怕我们读不懂文章。一定要知道,字句词汇的意思,会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生变化,而没有必要古板于所谓的本义,否则就是相当于活在了过去了,活在了虚幻里。
我们还知道,外国语翻译的水平,很多时候,决定于翻译者的水平。如果翻译者水平不行,那么,所翻译出来的书籍,就会有很大的失真,甚至可能会表现出来相反的意思,这就是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很多时候,需要查阅资料,单单看翻译文献还远远不够,必须要研读原著的。
就拿我们的古文和现代文来说吧,让我们用现代文,把古文表达出来,多多少少都会有失真。比如说,让我们去翻译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白话文表达出来,又有谁可以做到原汁原味的呢?所以,阅读理解,一定要知道,翻译是有所失真的。因此,阅读文章,能够理解,能够明白就足够了,而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于什么本义,因为本来就约定俗成的意思,没有必要返古。而且,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并不是你所以为的以为,自己的理解跟本义也是有失真的。这一点要知道的。
明白,词义是有变迁的,翻译是有失真的,理解也是要差距的,那么,阅读,就必须要跟实际结合起来,然后,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书籍和文章的真正的意思,也才有可能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