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地方对了,时间也得对
话说在Porto为食奔走的我们,到最后夕阳西下,都快走到河边时,才发现和河岸隔着一条散步道的宽街另一侧,有一个小馆子,它聪明地把照片餐牌放在门前,让我看到照片上有海鲜。那是金色余晖下看什么都金色的时分,露天座位上的客人都身披金光,从钻石杯子里喝琼浆玉液,场景醉人。但若不是戴矫正牙套的小妹适时出现并邀请我们坐下,示意我可以点餐,估计我们又要饿着离开了。
她家的露天座位叫一个挤,两个桌子之间放了圈椅后就没法子过人了。可空位不多,我们必须和邻桌肩并肩,背靠背,共享夕阳余晖。身边的客人都是喝酒的,我第一次用新学会的手机翻译法点菜,举着手机不会说话的样子弄得戴牙套的小妹直乐,笑着点头说懂了。结果果然没出差错,她先送来了我点的绿葡萄酒,大少点的啤酒和波特酒,中规中矩的给我们开瓶让先品尝,随后再斟酒。可惜起瓶时不会转一下瓶,看得出是努力想正式招待,但没多少经验。
接下来便是一段夕阳陪着我们喝酒的等待时间。绿葡萄酒喝着像渗水的淡葡萄酒,泼特酒口感也很一般,无非是甜且酒劲足。这个城市的名字是”葡萄牙“国名的来源,因此翻译成“波尔多”不对,应当叫“葡萄”才对。葡萄地盛产葡萄果,葡萄酿成葡萄酒让当地人觉得还不够过瘾,为此发酵过程中又加了酒精助劲,弄成又甜又凶的Pott——波特酒。波特酒因窖存时间的长短,分了上中下多等,味道差别很大。起码要那窖存十年以上的波特,入口才是甘,不是甜。不过喝这陈酿波特,是我们快要离开时才学会的喝技。
这里车水马龙,两边行人如织,我们歇脚,议论,张望,期待。良久,小妹还没送菜来,却听得远处轰隆隆一阵响,开来了一辆葡萄牙特有的老式有轨电车,黄色的车身,木头的座椅,小块玻璃窗都敞开着,露出游客们的一大批手臂。我们这才发现自己是坐在马路正中间。就是说我们和餐馆之间,隔着双向的有轨电车的轨道,而另一侧的灌木隔离带之后,是一条现代四车道马路。这个场景真太有趣了,赶紧的拍照。因为等菜时间充裕,有机会让我们和老电车一次又一次的合影。
空腹喝酒的关系,等吃饭时,我感到自己已经有了酒意。端来的蛤蜊和大虾味道很好,不过竟然不给配面包,我先用蛤蜊壳一勺一勺喝汁,觉得实在还不过瘾,又叫来一份面包来饱蘸着汁吃。小姑娘送来的小圆面包外表是小圆包,里面却松软软好像是可颂面包。大概怕我们不够,还给配了好些小型烤吐司干。我们俩也真饿了,吃得盘底朝天,面包吐司全体片甲无存。这一幕小姑娘肯定没看漏了。她可细心了,见我用手剥壳,马上给送了柠檬味的湿纸巾让擦手,看来用手捞着吃贝壳她是见识过的。这姑娘可爱,等到餐毕付钱时,大少狠狠给了点小费。
起身时,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城市喧嚣起来,人人在习习凉风中都显得快乐放松,时不时听到成群年轻人的放声大笑,看到胖瘦游客在景物前大摆姿势拍照。餐馆好像忽然之间全冒出来了,虽然露天座位上依然是酒客比食客多,但空气里弥漫着食物的香味,可见厨房开张了。
渐渐浓起来的夜色叫人惬意放松,游客的身份让人无拘无束,何况我还带着酒意。我说话大舌头是装的,走路左晃右晃是故意的,不过吃意盎然不是装的:先是想起来要吃蛋挞当饭后甜食。无论走到哪里,蛋挞店总看得见。现烤的蛋挞味道和在上海吃到的一样,酥皮脆,馅料还是流动的液体——这很重要,到隔天早上吃了酒店早餐提供的非现烤蛋挞,那就咽不下去了。
路边有卖油炸土豆粉饺子的专营店,土豆粉饺子也是必须热吃的,从各种馅子里找到了鱼味的,吃起来觉得还加了咸菜,不是咸,但有咸菜香;下午那一家卖土豆饺子的店想必是特色店,大少当时说想坐下来。我不能想象这样吃是享受,也不愿意这时候就喝酒,怕之后腿软了。现在想想真后悔,错过了那个场景那个情绪,后来真没法补偿。
就这样沿着Av. D, Afonso Henriques大道往上坡走,路过很美丽的瓷砖火车站,走回旅馆,看见宾馆酒吧里人也不少,想起宾馆附送了两张酒票,于是坐进去又喝了红白两种pott酒。酒上加酒,味道果然不同凡响,这酒醇厚得把甜味都融进去了,酒液挂杯,入口生香——这才算喝到地道的泼特酒了。
嗯,真喝醉了,参观的地方都记不住了,挑记得住的说吧:
一个塔楼细细高高的教堂torre dos clérigos,中文翻译成“牧师塔”;
一个瓷砖贴墙的大教堂Igreja das Carmelitas;
必须拾级而上的宏伟的主教教堂Sé Catedral(教堂前都广场上听到街头艺人唱Fado.);
一个排队老长,后来用网约付款入店的老书店Livraria Lello;
还有个误入的观望平台,位处Igreja S. Francisco教堂背后,可以眺望半个山城和Ponte de Luis钢铁大桥,这个平台地点隐蔽,若非误入,是不容易被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