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些记忆的秘密
1 瞧我这记性
——“宝宝,你有没有看到我的书放在哪了?”
——“老公,我的车钥匙呢?哎呀,惨了,又落在家里了。”
——“我怎么越老越没记性,东西刚放还在手边,这会就找不到了。”
老公总这样笑我:“一孕傻三年,你这都多少年了,怎么还没过?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的,从来不带脑子?彻底傻了吧?”
这是我的常态,总被认为没记性,没脑子。事实上我也这么认为,总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迅速减退,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不必在意。放到学习上,也就随缘吧,反正也记不住,能学多少算多少,学过就好,不必强求自己,非得燕过留痕。之前看《最强大脑》的时候,我总觉得里面的记忆性选手一定都是超级天才,天生具有好记性,我这样的凡人羡慕羡慕惊叹一下也就罢了。
2 原来记忆有窍门
国庆时陪孩子参加一个试听课,我跟着练习,10分钟内记住了36计的前12,意外发现原来记忆有窍门。
通过翻阅资料惊喜地发现: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表明,如果大脑使用良好并经常接受良性刺激,那么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好。八九十岁的老人可以和四五十岁的人拥有同样好的脑力,脑细胞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死亡。
记忆可以通过方法技巧来强化训练,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联想和想象,所以记忆力训练的同时也无疑会同时增加我们的创造力。发明思维导图的英国记忆大师东尼博赞教授提出E(Energy)+M(Memory)=C(Infinite Creativity) 也就是说如果给记忆加上或者说叫投入精力,就会创造出无限大的创造力。
3 记忆工作原理
迫不及待想要甩掉自己没脑子的帽子,我要追踪记忆法。先来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在东尼博赞博士的《超级记忆》讲到:记忆的两个基本法则。其一记忆发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叫“学习中的记忆”;其二发正在接受信息完成之后,叫“学习后记忆”。
记忆有节奏——学习时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节45分钟的课,通常老师开头和结尾讲述的东西我们记住的会相对多一些。这除了与精力分配有关外,记忆节奏也是有影响的。
研究发现学习时进行规律性的短暂休息有益于准确地回顾信息。因为休息的过程可以给大脑一些时间吸收已经学过的内容。
下图就是显示的一段两小时的学习过程中三种不同情况的回顾模式。最上面的线含4个休息间隔,最高点表示回忆内容的最多点。这条线的最高点比其余记忆曲线的最高点多,因为它有4个”起点和终点”。回忆内容一直保持在高位。
学习中的记忆节奏——摘自东尼博赞《超级记忆 》所以只要把学习阶段分成最有效的时间单元就可以实现记忆。每个单元平均时间在10-50分钟,间歇时间通常不应长于2-10分钟。间歇时可以散散步、喝杯水、做一些锻炼、听听音乐等让大脑适当休息。————这一理论好像跟番茄时间管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番茄时间不仅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有效管理时间,更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记忆有节奏——学习后
通常学习结束后最初几分钟能保留所学的很多知识,但是24小时后会忘掉80%的细节。因此需要通过复习来加强记忆。推荐记忆公式:STM@LTM=5R。即把短记忆STM(Short Term Memory)变成 LTM(LongTerm Memory)需要通过5次重复/回顾/回想(Five Repetitions / Reviews/ Recalls)(如下图所示)。五个节点分别是:刚学完一会;学完一天后;第一次学完一个星期后;第一次学完一个月后;第一次学完三到六个月后。
复习的作用是加深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可以借助笔记、思维导图等工具。记得越清晰,复习需要时间越短,反过来记忆也会越牢固。经常复习的人,由于不断地积累日益增加的信息,因而接受新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容易,学习也越来越容易,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学习后的记忆节奏—— 摘自东尼博赞《超级记忆 》下一期进入记忆实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