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我想说些有用的
题目有些哗众取宠,计划写一些个人阅读道德经的感悟,就先从大家最熟悉的“道可道,非常道”谈起吧。此为道篇第一章,先上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个人感悟: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两句,第一个道和名,在这里很抽象化,但是可以理解为道理,规则,文化,学说,事物的象、数、理,等等。能够讲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从这样一个粗浅的意思上,引申开来,我自己对于工作上的感觉就是,任何行业工种或者职位职责中的门道,都不是通过言传所能领悟的,甚至很多时候,身授都不足够,好师傅带出孬徒弟的事情常有发生。这是事业之道。
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很多事情,曾经以为看透,以为学懂,过了很多年,才发现,所谓的看透,不过是秀逗,学懂,多半只是懵懂,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一个事情的看法,又产生了新的理解。从这层意义上来看,道更像是数学上的一种无穷大的定义,通过摸索永远也难以到达,但可以无限接近,所谓圣人,大概就是一种比常人接近很多,甚至无限接近的状态吧,无限接近是一种什么状态,大概就是超脱吧。这里的道,讲的是人生之道。
我不懂佛经,不懂道义,也对现实中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无爱。换言之,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我是一个信仰真理的人。信仰真理必然会对知识有所渴求,但是知识的积累,却不一定能帮助得道。
那到底如何得道?这可能是每一位有志于探寻人生之道的人,若有机会见到先贤,最想问起的一个问题吧?然而先贤圣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出一个。我们只好从史书中探寻一二,读传习录的时候,阳明先生说过,“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言下之意,大约史书习得,并非圣贤本意。阳明先生又说过,“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知圣人之道,与人生之道,相去几何,但大致上,我是认同道这个东西,只能够领悟,而不能言传身授的。
如何自我领悟?可能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我的理解是,对待任何一件事物,多看其状,多思其本,多想其理,多践其行。再简单一点,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多看,多想,多做。
这大概也是我对阳明先生“人须在事上多磨,于实处着力”这句话的理解吧。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个人感悟:无,混沌状态,万物起始于此。有,本原状态,万物的本源。所以要从“无”中领会万物的玄妙,从“有”中看出万物的端倪。“无”和“有”,是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的,名称不同,但讲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领悟了这“有”与“无”玄之又玄的状态,才打开了万物玄妙的大门。
这是我对这段话的翻译。说的是个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么通俗的表达仍不能达意。那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无,混沌状态,可以当作0来理解。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心里会有一个不成熟的判断,类似于混沌状态吧,这种混沌而不明朗的状态,大体是因为对事情的不了解,想做而未做,姑且当作是0,这个时候我们会尽可能的了解这个事情,无论是工作,创业,还是求学,在自己心里总有个对要做的这件事情的考量,这就是“无”,而不仅仅是没有,“无”并非不存在,而是混沌,这一点,是我认为应该矫正的一个观念。之所以用0来打比方,0好像更偏向于没有,其实不然,0这个数字,奇妙就奇妙在,无数次叠加,依然是0,但是这个叠加过后的0,是没有吗?叠加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虽然它看似毫无意义,这不是正印证了生活中那种想得很多,而从来没有付诸实践的人吗?(好吧,我知道你想说我就是这种人)从这点上来讲,道德经并非一本夸夸其谈,只讲人生大道理的理想主义宝典,而是一本实实在在,强调实践和方法的实用主义秘籍。因为道德家不光讲“道”,不光讲“无”,同时讲“有”,说到“有”,本原状态,姑且当作1来理解,数学中,1就是初始,有了1,才有2,3……无穷大(万物),1的关键性无需多言,我们都知道,0-1是质变,1-n是量变,在0(一无所有)-n(万事万物)之间,1(主一)很关键。程朱理学中提到“主一无适之谓敬”,强调主一的重要性,阳明先生在回答学生关于主一之功时也提到,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而非逐物。理学和心学本有过多分歧,但在主一这一点上却很一致。“有”,不仅仅是强调了任何想法都要落地的重要性,“观其所徼(jiao,四声,原意为边界。两种写法不知哪个正确,但不影响理解)”更是要通过主一之功,来找到众妙之门。一件事情,你只有通过主其一,精其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完成0-叠加0-1-N这样一个圆满。领悟了“无”到“有”,是质的飞跃,领悟了“无”“有”“主一”才有可能到达圆满,也只是有可能,所以老子说,众妙之门。
关于精一,先贤讲了很多,感兴趣的可以找找传习录催眠着看,其实很多时候,无论你看周易,看老子,看孔孟,看程朱,看阳明,发现他们所讲的道理,很多是一致的,大多时候只是侧重不同,而他们能被几千年下来尊为圣贤,大约也说明这些道理,就是真理。
真理其实也只是一种信仰,如同因果,如同命运,如同宗教。不信,亦不为过。不知,亦能幸福。
此为个人对道德家道篇第一章的理解,仅供参考,切莫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