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前些天在朋友组织的读书小组里分享了欣赏文学作品的经验。
当时只事先拟定了提纲和例子,一边讲一边分析思考,整个效果还不错。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为了方便理解,尽量讲得浅显,并选取了大家熟知的一些例子。写得不好,让诸位见笑了。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或者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这是个荒谬的问题。因为“欣赏”是一个很个人的行为。它既是一种行为,也是该种行为促成情感倾向。
但这不意味着欣赏是无迹可寻无法归纳的。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门类,重在其审美价值。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我们阅读的对象叫它的“文本”。文学理论上将文学文本的内在审美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我们便可以从这三个层次出发,总结文学欣赏。
一、文学语言欣赏
文学语言是文学审美的载体,这也是它与其他门类艺术的区别之处。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也往往是承载文学审美之处。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语音
最常见的语音审美特征是押韵。相同的韵脚像一种标记,通过语音形式将句尾标记出来,起到了一种强调作用。比如,《诗经》第一首《关雎》: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1887/f9526010f86186a9.jpg)
“鸠”、“洲”、“逑”的韵脚反复形成了一种整齐之美,而每句四字,也就是每句四个音节也加强了这种整齐之美。韵脚与音节的整齐之美,很有可能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语言之美了。
而汉语因四声的不同音高和长短更具有音乐性。古代诗词的格律、京剧的“因字生腔”都与这种音乐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听流行歌曲时会误解一些歌词,有时也是旋律的起伏与词语本身音高起伏不符造成的。
(二)结构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有一支《梅花酒》,是这样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1887/b69113d463fc36a9.jpg)
我们可以看到,最后一段从“返咸阳”到“不思量”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这种结构营造出了一种艰难前行之感。正是这种举步维艰之感,生动地刻画出汉元帝内心的不舍与痛苦。
结构往往还会影响到文本的节奏与气势,比如连续的短句读起来更急促更有力,连续的长句则更舒缓柔和。
(三)表达
表达之美往往没有语音与结构那么明显。文学的表达往往是避免流俗与习惯的,这也造成文学语言的“阻抗性”。但这些让人不习惯的表达往往是有特定作用的。比如,鲁迅先生被吐槽良多的散文《秋夜》的开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1887/7a1ef651c8ba8e1f.jpg)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表达似乎毫无必要。但是如果将其改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两株都是枣树”或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便失去了原文中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的视线移动或者镜头移动感。随着视线的移动,两棵树间形成了一片想象的空间,在这片想象空间上,再是奇怪而高的夜空。这样便大大增强了空旷与寂寥之感。
再比如,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意识流的作品大都比较难读,因为与我们习惯的叙述方式很不一样。但如果把握住她的叙述方式,就可以体会到强烈的电影镜头感,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主观视角客观视角的切换等等。
二、文学形象欣赏
文学形象不仅仅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它包括了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三个方面。
(一)文学典型
最为大家熟识的文学典型类型便是经典的文学人物。小说、戏剧都可以塑造鲜明立体的文学人物。能够成为文学典型的文学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早期的人物塑造较为扁平化脸谱化,如今我们越来越期待立体丰满的人物塑造。怎么叫做“立体丰满”呢?那就是展现了一个人物的不同面,蕴含人性的复杂性。
以《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为例。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1887/2058b39fb7f3d9e1.jpg)
她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曹公是这样描写的: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与写黛玉的写意笔法不同,曹公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王熙凤的“放诞”的声音、艳丽的外貌和华美的服饰,一出场就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
接下来写她与黛玉相认: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
“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一句,既夸奖了黛玉,又恭维了贾母,还不落下元、迎、探、惜四春,果真是八面玲珑滴水不漏。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又了解了她的能干、她的智慧,当然还有她的狠毒与自私。但光有这些不太“光彩”的面还不够,在对待刘姥姥时,她还显露出了她本质的善良。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文章,叫《秦可卿与王熙凤之间的谜之黑洞》,是作家从写作的角度对王熙凤进行了挖掘。大体的意思是说,王熙凤探望病重的秦可卿后,走到花园里突然一步步欣赏起了风景;这种行径不合常理,特别是秦可卿与王熙凤还关系甚好。文章里有男作家毕飞宇老师与女作家闫红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的解读,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文学典型除了典型人物,还可能是其他形态,比如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事件等等。王实甫就用《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离别场景。
(二)文学意境
“意境”一词基本上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它用以描述一个情与景结合的审美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以景物的描绘为基础,情或显露其外或隐藏其中,王国维称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以细腻的观察和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的景色。“地白”是因为月色空明,“露冷”是因为秋意深重,作者只选取了几个描绘对象,但整个院中的画面从地面到天空,我们都会通过想象完善。
又比如,王维的《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全诗写了非常宁静的情景下,一只白鸟飞起又回来落下。没有鲜明强烈的感情流露,但就在声音颜色的一动之间,我们感觉到内心的一动。而这种一动念更显出了心灵与外界相融形成的虚静澄明之境。
(三)文学意象
与其他文学形象相比,文学意象具有象征性。比如:菊花象征隐逸。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1887/eb7496d25389da5d.jpg)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古今第一大爱菊人,实际上,菊花的隐逸象征形象也是在他那里完成的。在他之前,也有诗人提到菊花,比如屈原的《离骚》里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但屈原只是将菊花与其他香草并列在一起,共同象征高尚的品德,并没有赋予它一个独立的人格形象与品格。到了陶渊明,便明确地将菊花与隐逸联系了起来。他的诗歌中提到菊花时大约有两类:
一类是“言用”,即阐明功用,比如《九日闲居》: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这里说,菊可以制伏颓败的年龄,也就是说食用菊花可以延年益寿,明显是受了魏晋时期风行的修仙练气思想的影响。
另一类是“言志”或者“言情”。比如我们熟悉的“采菊东篱下”,还有《饮酒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又有《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不管是修仙论道的魏晋时尚,或是直抒胸臆的隐逸精神,陶渊明都将菊花与远离凡俗结合起来。但陶渊明并非只是一个有归隐情节的人,他还表现出了一种对世人的关爱,比如他的《时运》中对农时的描写,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的叙述,都展现了他的这种关爱。在他因政治中不得志,而转向更广阔的世界,以退为进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中,菊花不畏风霜的品质让他得到了灵魂的慰藉。因此他把自己人格中避世的一部分赋予了菊花。后世则认可了这种关联,让菊花成为了隐士的象征。
这样的文学意象还有很多,比如热门小说《饥饿游戏》里,就赋予了“嘲笑鸟”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它成为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象。
三、文学意蕴欣赏
文学的意蕴涵盖很广,一部作品的思想主旨、情感倾向、历史背景、文化蕴含都可以算是它的意蕴。要体会一部作品的意蕴,往往需要更广泛的积累。
比如,木心先生广为流传的诗歌《从前慢》,最后一节中,他写到: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作者全诗都在阐释“从前”的美好。最后一节提到了“钥匙”与“锁”。“你锁了”大家就懂了什么?作者没有讲。可以认为是实写,上了锁大家就严守君子之行;也可以认为是虚写,代表着对感情的一种珍藏与守护。但不论是实写还是虚写,背后都是中国古典传统中“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文化喜好,是在无言中蕴含千言万语的审美倾向。
又比如,苏轼的《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全词以想象的视角,营造了一片空灵飘逸、似幻似真的境界。这与《赤壁赋》开头的意境非常相似。实际上也这是《赤壁赋》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苏轼正贬谪黄州。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中儒家和道家相辅相成,政治生涯得志时,便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汲取养分;在政治生涯不得志时就往道家的出世倾向中寻求慰藉。苏轼在这一时期也在经历着他思想的转变。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我们就能体会到苏轼的痛苦与追求了。
结语
以上从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三个方面谈了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欣赏些什么,但这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
正如我开头讲到的,欣赏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它必然以个人的感悟与体验为基础,以审美的倾向、历史文化的理解、个人的经历等各个方面为源头。不能感受到或不能理解,也就无从欣赏了。
但不管能不能欣赏,我始终觉得文学的基本任务是要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感。那么总结起来,欣赏文学作品的初衷与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
你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