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是根据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2014年至2015年在台湾大学开设的《红楼梦》导读通识课的讲义编纂而成的,于2017年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不小的轰动,重新点燃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研读《红楼梦》的热忱。
白先勇,1937年生人,广西桂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是名将白崇禧之子,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文学创作硕士,近年来致力于海峡两岸昆曲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
白先勇先生对《红楼梦》的贡献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世界影响力。自古以来研究红学的人不计其数,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等等,不一而足。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讲,可谓是正本清源,因为他完全站在小说的角度去解读这部文学经典,着重去分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白先生对《红楼梦》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觉得曹雪芹写作的《红楼梦》将如何运用小说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并远远超越了时代。
我非常同意白先勇先生从文学作品角度去解读《红楼梦》的做法,毕竟,《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不管它书写的事件、人物隐藏着哪个时代和哪个人的影子,但它首先是一部小说,是艺术作品。我们大家所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果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硬生生地去一一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家族、人物,无疑是犯了常识性错误。或许,作家在人物塑造上会参照生活中的原型去书写,但绝对不是完全对应的。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对红学中的考证派、索隐派等或许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我觉得却是研究《红楼梦》真正回归到正常轨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与标志,因为文学的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到文学本身。
白先勇先生的主要观点
一是白先勇先生认为《红楼梦》程乙本比庚辰本要好。白先勇先生以小说家的敏锐眼光一一辨析了庚辰本和程乙本文字上的差别,他认为庚辰本不如程乙本写得好。
关于《红楼梦》的版本之争历来难有定论,之前很多研究红学的人更认可庚辰本,庚辰本也称脂京本,又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保存脂评最多、面貌最完整的一个版本。
对于白先勇先生的这个说法,我不能完全同意,觉得他的有些认识有局限性,比如对一些常用的生活用语他认为不通顺、不常用,其实我倒是觉得用得很贴切,并且非常生活化,这可能是和白先生长期生活在国外或台湾有关。
二是白先勇先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并且说写得一点不比前八十回差。白先生认为《红楼梦》之所以前后笔调着墨不同,是因为前面是描写贾府的兴盛,后面是描写贾府的衰败,这正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是小说的风格与基调决定的。白先勇先生认为后四十回里把林黛玉之死与宝玉成亲放在一起写非常有震撼力;贾府抄家也写得非常好,突出、升华了贾母的形象,增添了其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抄家后贾母、王夫人、宝钗、宝玉等人各怀心思的痛哭失声,与前面贾母两宴大观园里鼎盛时期的笑声一片形成强烈的对比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章节,写得非常出彩。
我觉得白先生说的不无道理,就小说写作来说,果真是丝毫不差。至于其合理性来说,则另当别论。通过白先勇先生的细说,我倒是真的对《红楼梦》后四十回有了与之前不一样的认识和想法,让我有了重新想认真研读《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欲望。
三是白先勇先生还原了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的原貌。白先勇先生以小说家的独到眼光,试图消除《红楼梦》成书以来众多读者对有些人物的误解,力争还原一些被曲解的人物形象,让他们重新焕发出原有的光彩。
白先生从作家揭露人性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从儒、释、道的内涵去解读红楼梦中人物,以及他们为人处事的风格,还原了曹雪芹书写《红楼梦》的良苦用心和悲天悯人的思想。对于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因为现在的很多读者没有能够潜心去研读《红楼梦》文本,而是用自己的心思和用意任意曲解红楼梦中人,使人物形象支离破碎,惨不忍睹,让人痛心不已。单单从这个角度来说,《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就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这部书里有很多先生自己的看法、想法,未必就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白先生给了我们另一种视角去研讨《红楼梦》,那就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阅读、去品味、去思考,这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参考书目。
初于2018.10.29 22:00
定于2018.10.30 22:17
NO:2018-44
s2936256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