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背后的反思

2020-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隽永和美

      今天,单位组织了老人节物资捐赠活动,为我们当地的敬老院老人送去重阳节爱心,参与捐赠的人数占了总职工数的十分之一。

简单仪式

    这本是自愿奉献的事,但我很好奇:捐与不捐的心理会是什么呢?

    首先,我反思自身,我是在为大家拍完照片之后,看到捐赠现场的人不少,还有三五领导在,本来没打算捐款的,在此情比景下,大家都差不多收入,都是老熟人,我立马感觉到我应趋之,于是也捐了100元,心情立马感觉到喜悦,细想这种喜悦不是来自奉献爱心,而是我与大家一致,我不特立独行,这是一种情景明确情况下的从众行为,情境越明确,参照群体一致性越高,从众行为越容易形成。

      其次,带头捐款的一定是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这是常规,是定律。姑且不管他们初心是否真想为老人们献爱心,这件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必须履行的职责。领导不带头参与,这个活动也办不起来,捐的金额还要高于职工!听起来有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味道!

    再次,不否认有真正热心的人。人类本质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依赖彼此而生存,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也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没有连接的人生是孤独的、缺乏温度的,也是没有意义感和幸福感而言的。

    人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决定了自身的幸福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他人提供价值,能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这种价值可能是为他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可能是知识的传授或者认知上的启发,也可能是一股积极的能量,还可能是一种美好、温暖的感受和体验。

    想起自己曾经义无反顾为全镇的贫困精神病人在网上募捐物资,想起自己也曾在公益上感到无助和困惑。这些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些经历和体会罢了,力所能及,施以善意,不伤害就是慈悲。

    世界有你睁眼看不见的角落,人间有你想象不到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