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刻意练习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思维修炼

在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异类》中强调: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强调的是投入时间的重要性,即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该理论一经提出,很多人就疯狂的加入一万小时练习小组,计算着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要1万小时。如果每天训练3小时,则一年有3*365=1095小时,那也要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其实这个理论我一直存在怀疑,因为我觉得任何一项技能或者能力的习得,不应该是靠时间来考量的。应该是人主动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才会最终彻底掌握,成为专家。事实是这样的么?当我翻开美国作家安德斯.艾力克森和罗伯特.普尔联合著作的《刻意练习》后,彻底刷新了我的概念。书中的描述,我觉得我更加能够接受。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的脑海里和大部分人一样存在很多的误区,其中下面是我比较常见的。

**误区一:

**

首先,大家认为天才都是天赋促成的,是先天性的基因决定的。

往往认为像莫扎特,迈克尔乔丹,科比,郎朗他们都是因为天赋才成为了某个领域的大拿。

可事实是这样的么?其实不然。书中介绍了莫扎特表面上在7岁就有了万里挑一的完美音高。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中等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莫扎特四岁开始就刻意教他小提琴,大键琴和其他的乐器。在六七岁莫扎特就接受超长强度的训练,所以他的完美音高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才能。只要方法得当,通过大量时间的刻意训练,天才是可以被创造的。

结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是靠大量可以练习创造出来的。

**误区二:

**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给孩子报辅导班。可是他们总认为自己不了解小孩子的天赋,不知道他们的兴趣在哪里?所以总是发愁如何做出选择。

其实,小朋友小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行为,表现,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接触到的人和事,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

因为兴趣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的。随着一个人对某一个技能的熟悉,渐渐在小范围内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超越周围的同学,慢慢地建立起自信和成就感,进而产生了所谓的兴趣。然后随着练习的深入,他们会把一个不确定有挑战的大目标,渐渐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在每个小的目标中,通过有目的的刻意练习,他们慢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步步的确定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领先优势,一步步的找到了安全感。所以兴趣,才能或者天赋是慢慢凸现出来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首先最好在一个领域内深耕,而不应该这个学学,那个看看。让孩子看到自己通过有目标的针对性练习,慢慢的获得认可。让孩子感受到其实任何的技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习得的,这样以后就容易掌握高效学习的本质,快速的学习其他生活中的想要习得的技能。

误区三:

**我们常常会听到,你的小孩子的潜力很大,你好好的挖掘。

**

那什么是潜力呢?潜力是人们天生就具有的一些固定的能力,是隐含着不易被发现的一种能力。可是事实上,如果你总是抱着自己很有潜力,而不去学习,不去发展自己的能力,不去刻意练习,潜力从本质上来时几乎毫无意义。当我们通过刻意练习,培养自己的能力后,自然就发展出了自己的潜力,或者说创造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潜力。

误区四:

有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看似勤奋的懒惰者。

去年,我在微信上报了一个英语学习班。价格也比较合适,每一个月差不多100元。授课的形式是每天早上老师会推送一个经济学人或者知名网站的热文。老师每天会给出一个朗读版和讲解版,大家每天会记笔记,并把笔记放到群里打卡。可是差不多1年下来,我发现自己英语稍微比以前好了一点,但是非常有限。这是为什么呢?这事我也一直在琢磨。

我是这么想的:老师讲得确实好,我笔记也记得非常认真,每天不拖延,按时打卡。可是我仔细想想,似乎有点不大对劲。老师讲得好,是老师的能力强,与我半毛关系都没有,我只是听听而已,就像是看电影一样,每天看大师的表演。记笔记也是为了把认真记得的笔记在群里发给其他伙伴看,为了打卡而打卡。看上去我似乎在很努力地学习英语,可是这个努力却没有价值,并极大的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

究其原因,我是在天真的练习而不是有目的的练习。天真的练习,就是反复的做事情,死磕,相信通过大量的时间反复的操练就可以专家。而有目的的练习*则强调,练习需要有针对性,有导向性,就像航行的中一艘大船,能自己清醒的觉察出自己练习过程中是否在正确的路上,即使偏离也能随时纠正过来。能够感受到练习所带来的不适,能够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学习。

生活中这钟错觉其实非常普遍。现在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慢慢地在上升,读书成为当下看世界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有的人非常努力的看书打卡,可是看了一年的书后,发现还是半毛没长进。为什么?因为他们看书的时候,会从头看到尾,他们一本书会看10天或者20天。虽然每天看一点,但是当10天看完后,几乎前面的内容早就忘记了。表面上天天拿着一本书在看,可真正被大脑吸收的很少,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则更少了,就更不说落实到行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是在重复的练习,他们没有去找方法,没有去找反馈,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说不会去刻意练习自己的阅读技能。

以上三个误区只是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关键是要理解这个概念。那我们该怎么破呢?

首先要践行。只有把刷新的概念落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在实际的行动去体会,去尝试,才会感受到概念的力量。否则概念只是存在于大脑的某个角落,跟自己压根也没毛关系。

其次要思考,而且要批判性的思考问题。不仅仅要思考别人的思考是否正确可行,还要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真的没有问题。考虑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有深究探询的能力。比如一件事情做了很久没有出成绩,就得自己找原因。要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会存在什么原因?我真的是尽力了么等等的问题,促发自己不断的找出问题的背后的答案。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记录。刻意练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如何把一件枯燥的事情变成一种享受,是需要有方法的。我认为记录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描述,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出自己刻意练习的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记录能让自己在每一小阶段的练习有一个反馈,就如打游戏一样,每次都会有分数反馈给你,让你着实看到自己的表现和进步。这样自己在训练的过程中,就能有一个参照坐标性,能知道自己当前的状态以及如何调整。同时自己每一小阶段取得的成绩也会让自己不断找到安全感或者成就感,让自己不断前行。

小伙伴们,刻意练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精进、践行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