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封控的进一步精准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海的境外输入病例累计超过3000例了,相当于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的总和的一半多,相当于上海全部病例的90%,以至于病例总数成为内地除湖北省、广东省之后的第三名。
截止1月14日上海的境外输入病例数可见,上海在“外防输入”的防控中处于最前沿,压力非常之大。
不仅是外防输入,还要内防反弹。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在承受的防控压力方面是持续性的、前哨性的,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比拟。
问题还在于,境内与境外还具有联动性,不要以为二者是彼此分割的。从这个意义看,防控其实是异常吃紧的。
比如,上海1月13日公布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字分别是2例和3例。之所以出现新增病例,就在于一个境外回来的人在实施14(集中隔离)+7(居家隔离)的隔离的过程中前面的核酸检测一直是阴性,没想到在居家隔离的7天中的最后一天以为没事就出去“浪”了,恰恰是在整个21天隔离期的最后一天为阳性。
真可谓“百密一疏”,就发生了险情。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提醒我们:在疫情防控方面,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对于当事人而言,必须百分百地强化自律意识和具有“慎独”的态度。
出了新的疫情,肯定是需要确定具体的风险区。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上海这次确定的风险区域不是整个城市,不是一个区县,不是一个街道社区,也不是某个小区,而是一个仅仅20平方米的小店——确诊病例的工作地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估计,这个纪录会是世界纪录。
被确定为风险区的奶茶店及其方位图这家奶茶店,比较典型的街面小店,如果不留意,即使走过路过,很可能熟视无睹。但是,因为上海这次惊世骇俗地只把它单独抽出来列为风险区,使其知名度爆棚,迅速成为“网红”。
被单独列为风险区的奶茶店显而易见,一个比很多人家的客厅还小的奶茶店被单独列为风险区,非常具有新闻价值。于是,不出意料,这件事也成为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想说的当然不是这个话题的新闻价值,而是与疫情防控中精准防控相关。
从2019年底新冠这个玩意在包括美国、意大利等国出现以来,我国也深受其害,迄今已经整整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全部中招,无一幸免。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每当哪里出现疫情,就必然涉及高、中、低风险区的划定。最初的时候,往往是整个省、整个市、整个县被“一网打尽”。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在全国率先将风险区确定为一个街道乃至一个小区。之后的几个月,其他省市自治区包括北京等一线城市纷纷效仿。
上海之所以这样做,首先当然是基于上海自身的市情比较特殊:
——上海人口密度首屈一指;
——上海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方面联通中外,被赋予了很多方面的重大使命,不能因为疫情防控就搞大规模的封闭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知道,上海的财政收入与江苏省相当,相当于包括广州市、深圳市在内的人口是上海4-5倍的整个广东省的60%,上海经济发展受影响,必然影响国际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格局;
——上海市民综合素质全国领先,有条件做到精准防控;
——上海的大数据及其运用、流调资源、社区管理水平也是全国领先。
......
正是因为上海实施的是精准防控,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上海常住人口迄今没有进行过核酸检测,压根不知道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究竟是什么感觉。
上海这次只是将确诊病例的工作地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列为中风险地区,上海市其他区域风险等级不变。换言之,这家奶茶店的楼上居民住宅里的居民丝毫不受影响,这家店隔壁经营米粉生意的小店同样丝毫不受影响。如此一来,其他人该干嘛还是干嘛。
这家奶茶店被封控,对上海的大局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上海这么一弄,行程卡上倒是把整个在上海的手机加了星号,如果不出上海,当然没有影响;碰到要出上海的人而言,其他地方还是惯性思维,很可能把整个上海或上海的某个区作为疫区,核酸检测啊、隔离啊,就会有“扩大化”的嫌疑。
也许有人会认为,上海在实施精准防控过程中进入一个“极致”状态——以后估计不会有比这个范围更小的情况发生——会不会是“玩大了”?会不会“被打脸”?
的确,在他们看来,这太令人匪夷所思了。在其他地方,即使人口稀疏,还是习惯于一刀切或者一味扩大范围,似乎这样才保险,才能万无一失。
这个问题,我们当然可以先观察几天再说。
不过,据我了解,上海的“准”是与“快”“狠”相结合的。虽然风险区只确定了奶茶店这个20平方米区域,但是,迅速启动的流调涉及面还是比较广的,而且是第一时间各方面联动,具体细节我不方便说。
因为实施尽可能小范围的精准防控,就使得尽可能多的人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以我来说,13日当晚,我参加了几个好朋友的聚会;14日白天坐地铁去单位处理公务;15日(今天)要去参加几个老乡的聚会......这些和平时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