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逐梦之歌
一一读曹操《短歌行》
曹操生逢乱世,目睹人民颠沛流离,渴望能够得到贤才,结束战乱,一统天下,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成了他梦寐以求追逐的梦想。这种热望与追求在《短歌行》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开头从一场酒宴起笔,面对歌舞盛宴,诗人劈空设问,人生究竟有多少?即人生一辈子有多长时间呢?随即做出回答,人生太短暂了,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容易逝去。以此来表达诗人那种年华易逝的感慨。宴会上歌声激越不平,内心的忧虑思慕之情难以忘怀,外在的歌舞盛宴无法平息自己内心的愁绪,只有借酒消愁了。
可见诗人愁绪之深之重,不是依靠自身力量所能平息的,需要借助外在的酒力方可消解。由此可见,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奋进的诗人感到“去日苦多”,心中的忧思难解的是人生短暂,功业难成,渴望求得贤才,帮助自己实现心中梦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之下,想统一天下。当时他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大业仍未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揽人才,招纳天下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诗人运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典故,其本意是写女子对情郎连绵不绝的思慕之情,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与我保持联系吗?借此表达他对贤才的渴慕,那求贤若渴的心思表达得真切而又深沉。又以“鹿鸣”起兴,说贤才若能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而招待他。接着,诗人再用月比喻贤才,仿佛在说,贤士啊,你才华横溢、光芒四射,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从人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由此可知,萦绕诗人心头挥之不去是求贤若渴却贤才难得的忧虑。贤才难得是诗人“忧“的根源,“人生苦短”“求贤不得”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追求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已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曹操当时虽然兵多将广,谋士如云,但仍希望更多的人才能聚集在他这里。渴望贤士们能穿越田间小径,委屈自己主动前来探访。就是那些曾在我帐下,后来又离开,现在再来投奔的贤士,我也会像久别重逢的好友一样,心念着旧日恩情,毫无芥蒂,与你们欢饮畅谈。
天下大乱,贤士流散四方,那些犹豫不决的贤士,无所适从。诗人用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们不要三心二意,要擦亮眼睛择木而栖,快到自己的身边来。总上所述可知,曹操所求之贤才大体有三类:主动归顺之才,去而复来之才,犹豫不决之才。无论何种情况,都是他渴求之对象,都会一视同仁,以礼待之,以礼遇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四句,为点睛之笔。“山不厌高,海不厌海”形象地表明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希望人才越多越好。他会像周公一饭三吐哺那样礼遇贤士,尊重人才,使天下人的衷心都能归顺自己,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赤子之梦,完成英雄的丰功伟业。
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反复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一统天下的英雄情怀。诗中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未就,抒发了招贤纳才的急切心情。全诗感情丰富,格调激扬,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要求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至今读来,还是让人激情澎湃,活力四射,不甘平庸,浩然之情激荡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