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青春

最好的教育的所在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2017-06-09  本文已影响1032人  宣懿宣懿
最好的教育的所在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对,这也许不是一个演讲者泪流满面的演讲,但是这是一个让我热泪盈眶的演讲,当我听到哈佛校长Drew Gilpin Faust对2016年的毕业生说:

First, telling your own story means discovering who you are, and not what others think you should be.It means being mindful of others, but deciding for yourself.

当你告诉别人你的故事,是为了发现真正的你,而不是那个别人认为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你!听别人的建议,但是做你自己的决定!

而我今天见到的人都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信息、咨询、建议、指导、资源的人。我常常和我的学生、以及咨询我的人说,我们有时候知道答案,只是我们希望从别人身上听到这个答案。我们有时候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太注重从外界获得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忽略了去开发自己的能力。

今天我看到的同龄人也好,比我年轻的人也罢,他们希望你能帮他们做决定,希望父母、老师/机构能给他们意见:

“老师,你觉得我这学期选什么课比较合适?”

“老师,你觉得我应该去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好找工作的专业?”

“老师,您觉得我的孩子是去国际学校还是去公立学校?”

“老师,你觉得我是请私教还是去健身房自己练?

“老师,你觉得我是现在生孩子,还是创业稳定后再生孩子?”

“老师,你觉得我是吃包子,还是吃饺子?吃几个?”

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职场人士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生产了这么多“高学历的低能儿”?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问题抛给别人解决?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迷茫的人,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喜欢什么?

是父母没有培养我们思考的能力?

还是学校剥夺了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权利?

是我们的父母帮我们做了一切取代了我们的自我探索?

还是学校不允许我们挑战权威去创新、去发散思维,去掌握个人的话语权?

是社会的趋同价值观让我们随波逐流?还是经济发展没有到达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没有被培养会生活、思考的能力,我们没有被培养具备说话、表达想法的能力、我们没有被培养去独立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机会,至于谁造成了这一切,有外界的大环境,也有我们的原生态家庭,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对自我发展的限制。

"Don't let anyone finish your sentences for you." He loved being a paradox, an unpredictable surprise, but always true to himself: a Republican in Cambridge; a gay Baptist preacher; black president of the Pilgrim Society—Afro-Saxon, as he sometimes put it. Playful. Unapologetic. Unbounded by others’ expectations. "My anomalies," he once said, "make it possible to advance the conversation."

哈佛的传奇人物之一、可敬的彼得·戈麦斯教授曾说:“不要让任何人替你说完你的话。”他常常自相矛盾,令人琢磨不透,但他永远忠于自己:他是剑桥市的一个共和党人;他是一个同性恋,也是一位浸信会的牧师;他是一个黑人,也是朝圣者协会的负责人。他不想满足任何人的期待,为此感到束缚,同时他对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他说:“正是因为我的不同寻常,才让我可以和不同的人对话”

而我今天看到的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在做自己现在在做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思考,只是一味的在执行别人的想法和命令。更谈不上对自己的追求深信不疑、坚定不移。每个人都好想成为别人,或者别人眼中的自己。对生活没有信念和理想。我们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仰望权利和财富,我们追逐成功人士的脚步即使我们可能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

is not "What am I going to be," but "What problem do I solve?"

不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我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看重个人成功,而不是帮助别人或者帮助社会解决问题。今天很多的人都是在积极的追求个人意义层面上的成功,如果他们的成功不能帮助更多人的生活有所改变和进步,那他们的成功也只是个人意义的成功对其他人来说毫无意义。

很多中国的学生在申请国外的大学的时候提交的材料都在证明自己多么的牛逼,而不是我为别人带来了什么。这也是中国的学生申请者多录取率低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在一个共荣的社会,更多的人看重的是你能为别人带来什么,你能改变什么,至于你个人的成功,根本没人关心。

The best education prepares you because it is unsettling, an obstacle course that forces us to question and push and reinvent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in a new way.

最好的教育的所在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它让你不安,它强迫我们不断的质疑我们自己、促使我们从不一个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的看待这个世界。

而我们都在追求安稳的生活,希望一成不变的稳定来保障我们的生活。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对周遭世界的看法因为我们一直呆在一个点而变的更加的狭隘和自我,我们变的不再积极、不再敏感、不再上进。

前几天我见了一个35岁的职场人士,她躲闪的眼神告诉我她的内心极其不自信。她在一个职位上工作了8年,至今不舍得离开就是因为稳定,安逸。但是这种安逸让她害怕,她不知道是为什么。她觉得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窄,现在出来见人很不自信。

而我知道,她只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里面的一个。

Find what you love. Do what matters to you. It might be physics or neuroscience, or filmmaking or finance. Go to where you think you want to be. Jeremy Lin—Harvard graduate, Asian-American—changed the narrative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still sizzling with "Linsanity" when you arrived as freshmen.

找到你热爱的事儿,去做你真正在乎的事儿吧,不管是物理还是神经科学,不管是电影制作还是金融。去你想要抵达的地方。林书豪-哈佛的毕业生,美籍亚裔,他重新书写了职业篮球的历史,被华盛顿邮报称为“林来疯”。

我的学生和我说:“大学四年和研究生三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我的专业上,等到今天我毕业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如果继续在这个行业投入下去,我很担心我越走越远,如果回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任何时候都不晚,关键是你想不想这么去做,任何时候都不要害怕从头开始无论你拥有多少放不下的东西,如果什么都没有,更没什么可怕的。”Elon Musk说:“我实在不明白今天的年轻人都在害怕什么,他们没有家庭、没有孩子要养、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他们都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想说我们最迷茫的不是没有得到,而是想要的太多了。如果把只是活着作为一个起点,有时候你会发现你会轻松许多。”

Don't forget from whence you came. Change the narrative. Rewrite the story. There is no one I would rather trust with that task.

不要忘记你来自哪里,不断的改写、不断的重新书写你的故事,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替代你完成这个任务!

上个月我面试了一个女孩在北京上大学,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来自北京...我说你没有北京口音啊。她脸色很难看,等了一会儿吞吞吐吐的说:我是河南的。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哥们,非要说自己是"波士顿来的!" 我说:听口音是青岛的吧。他说:我现在是美国国籍。经常有人告诉我他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是英国人,美国人,其实就是出去留了几年学。

我在想是什么让我们不敢承认我们是哪里人?对!这是一个看标签的社会,我们积极的逃离了家乡实现理想,到头来难道是为了成为别人而忘记自己是谁?甚至是更不想和自己的同乡扯上任何关系。这就是我看到的今天的中国人,他们优秀、他们努力、他们很成功,但是他们的驱动力是让自己过的更好(没错)从而把别人比下去,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和机会,实现自我成功,成为万众瞩目被人仰慕的人,继而彻底脱离自己原来的阶级,同时还会鄙视原来的阶级出来的人。

5月中旬在某大学的某活动的开幕式上面,一个嘉宾提到了“永远不要忘记你的根在哪里” !

即使我们来自一个小地方、即使我们来自一个被外面的人认为脏乱差有很多问题的中国,我们有没有为自己的身份变的更好去努力,而不是假装是一个美籍华人、假装不会说中文(其实满口乡音)去掩盖你最有价值的identity。

一个连自己身份都无法接受的人,他还能接受什么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