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8884/1d6ca42a306ed5fc.jpg)
01 前话
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大概2个小时我就读完了。第一次看,我带着点好奇和旁观者的心态,看看抑郁的蛤蟆是如何被心理医生苍鹭治愈的?看完的感受是,好像自己的心灵也被苍鹭洗了一遍,变得尤其的轻松和愉悦。我觉得很有意思,为了探索苍鹭的方法为什么可以治愈蛤蟆,我又看了一遍,原来苍鹭是引导蛤蟆看见自己人格的形成原因,一步步抽离自己本身,站到自己的对面去觉察,而最终能让自己不深陷过去的泥沼,不忧虑未来的不定,就刚刚好好地活在当下。
02 儿童自我状态
作者认为人格是由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组成。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表现得像个孩子,自然流露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比如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等。这些情感逐渐发展成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这些潜意识下的行为经历就塑造了人格的雏形。这其实就是弗洛伊德说的本我。
每一个情绪行为背后都可以追溯到童年,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回到过去的某时某刻,减少过去对我的影响,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同时,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理解孩子的一切行为。创造有爱的家庭环境,让我的孩子在爱中体验基本情感,在正向的基本情感中肆意绽放,并学会如何与负向基本情感相处。这样再去回过头看“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本绘本,是多么意义非凡,而可能很多长大的我们,至今都无法和我们的情绪小怪兽和平相处,要么走向了无尽头的精神内耗,要么把自己变成了一触即发的定时炸弹。
03 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下的我们,所有的言行都会和自己的父母很像。可能会不自觉地变成一个审判官,去评判生活中所有的对错;也可能变成无奈又唉声叹气的人,成天唠叨着“都是为你好”。我们总是暗自较劲并痛下决心地发誓“我永远也不会成为我的父母”或“我和我的父母不一样”。下意识里却做着和父母一样的事情,有没有那么一刻突然觉得“其实我真的很像我爸或我妈!”。
记得在哪里看过,好像其实不存在“家庭遗传病”一说。大概意思是,一个家族里会潜移默化地传承家族里的处事和生活模式,如果能跳出来看到这种模式,说不定基因都被改变了。我认为这一状态匹配的是弗洛伊德说的超我。
我终于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一生要“修不评判”。为什么要从二元对立到一元统一。世间本无对错,缘于众生执着。
04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我认为这一状态匹配的是弗洛伊德说的自我。
活出自我就是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坏,让真实的自我拜托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05 后语
外面的物理世界是客观的,而每个人都在这个客观上建立了自己内心独特的精神世界。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愿往后的日子,照见的所有儿童和父母状态都会帮助自己回到自我觉知状态,用心去感受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