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优秀老师成长园地谈写作

中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2017-03-10  本文已影响561人  兰露儿
中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文/兰露

越来越多的老师抱怨,学生几乎写不出什么好作文了,要么文章写得干巴巴的,像流水账,毫无文采;要么堆砌文字,华而不实,文章写得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第三种还好些,内容选材还算丰富,文采也毫不逊色,但是却没有理性思想的支撑,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更别提什么新颖创意。也就是说,文章写得“无料”、“无文”、“无魂”。那么我们的学生到底如何才能写出“有料”、“有文”、“有魂”、有血有肉的好作文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作文训练要生活化,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充分的体验,在写作和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才能让学生写出“有料”的文章。

朱自清先生认为没有味的文章“印在纸上好像没有神气,念在嘴边也像没有斤两……”【1】

老师们很无奈,作文教学,练习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只有了了几个学生写得还算让老师满意,总是以失败告终。

其实,学生写不出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文采,而是因为他对该文所需的素材没有深刻的体验。很多触动学生情感的直觉体验,往往都是最重要的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重要的写作素材。也就是说,平时的作文训练要生活化,甚至让学生坚持写日记,随时捕捉灵感,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关注生活,这就要求作文命题生活化,而非给出与学生遥不可及的一些文字资料就了事;作文指导也不能单纯停留在作文技巧的指导上,教会学生重视素材的体验和选择,选择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事件或事物去写。

日记就更灵活了,老师要坚持批阅日记,并且坚持与学生通过文字进行心灵沟通,那样学生才能把日记当做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养成大胆地在纸张上抒写生活、抒写情感和心灵的习惯。曾经有一位学生,把自己的日记本取名《成长日记》,写自己的父母上法庭离婚的情景,我看了以后也感动得流下眼泪。作者自己被生活素材所触动,写作时,其情感和理性思考就会透过传神的文字传递给读者,也就自然会打动读者,这样,写作才算成功。

学生的生活几乎千篇一律,根本没有鲜活的生活体验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过程有时比写作指导还要重要。比如我举行过多次的语文实践写作活动,学生兴奋不已,家长也积极配合。比如,学生第一次动手做一些事情,整个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家长哭笑不得,活动进行得很成功,写作也就顺理成章,因为体验深刻,学生只要如实记录,稍加一些写作常识,文章就写得超级“有料”。

其次,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文字积累,才能让学生写出“有文”的文章。

学生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得有文采呢?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单纯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富的文章辞采的输入和内化,对于或深沉或抒情、或豪放或婉约的文字非常陌生,更枉谈对其熟练的驾驭能力,学生的文章必然写得了无生趣。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积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王栋生先生在《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中提到孟子写太平盛世:“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2】,比起“太平盛世”、“朴实安泰”,就要有画面感多了。显然,王栋生先生非常强调用生动的描写再现生活的场景,也显然,孟子的文字表达让人感叹不已。

单靠讲解写作技巧,或让学生背诵诗词美文,久而久之,学生会心生厌恶,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阅读、背诵和趣味运用、日常写作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迅速的把文章消化吸收。边读边写,比如阅读一本名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编成戏剧或其它文体,可以续写、缩写、仿写等等;还可以围绕一个问题讨论,充分吸收文本,用诗意的语言去写感受,也可以理性评论文本,也就是,充分运用文本。甚至一些“文字游戏”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文字积累,比如写一段文字时,要求把一些生动传神的词汇和诗词名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文段中去,学生很喜欢这种“游戏”。

文字积累的过程,其实就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坚持阅读和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循序渐进,何愁没有文采?

第三,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心灵和情感的习惯,这样的文字才是有“魂”的文字。

著名小学教师管建刚主张“生命化的写作,个性化的写作,心灵的写作。”【3】

当下的作文教学中,好多学生把作文仅仅当作取得高分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思想和情感的跑马场,更不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需要。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文,多数华而不实,要么就是故意架高自己,抒写看似深邃的理性认知,其实缺少根基,缺少作文之“魂”。所以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篇高考作文成为经典之作。

我国自古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古诗词中,“秋天”一直都是一个很悲的意象,但是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与众不同。其意蕴和情感甚至超过刘禹锡笔下的秋天,一个“红”字让人浮想联翩。

孙绍振先生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中哪怕是走向衰败的过程,都充满了热情。”【4】

勤思善写的人善于调动自己内心底部的储备,超越感觉的界限,从感觉的远处找到自己的话语。我们语文老师不就是想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吗?所以我们非常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命题上下功夫,选择能够触动学生兴奋点的素材来进行作文教学。情因境而发,同样这篇文章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也自然会感染读者。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人一生经历坎坷,几经波折,有的人的一生仿佛一部好莱坞大片,但是他自小没有接触过写作,不能用文字来抒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经验、记忆和思想。须知,写作的过程就是调动自己的所有文字储备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写作能力的呈现过程。

管建刚老师不止一次提到写作兴趣,写作意志,他的做法非常值得老师们学习,比如点评、课堂展示、办报办刊等等,学生的文章能够不断得到认可,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恒久,写作意志也就愈加坚强。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写作习惯,写作甚至成为孩子们的生命需求,相信这样的孩子不仅会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其精神和意志也比一般人更具有独立性,其文章之“魂”必然灼灼。

总而言之,我认为“有料”、“有文”、“有魂”的文章,就是有血有肉的好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亟待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更需要我们不断点燃,作文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老师们潜心研究,不断探索。

最后补充一句,老师们尽可以大胆鼓励孩子们自由创作小说、诗歌。你最后会发现,作文是一潭小泉,孩子热爱写作后,汪洋大海,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李兴洲《大师铸就的春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2008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第144页

【2】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些表达令我们终生难忘》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2013年1月第2次印刷第77页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2版2012年10月第5次印刷第100页

【4】孙绍振《名作细读》《秋天:六中不同的古典诗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3年6月第8次印刷第44页

2015-2-4

读完此文,你会爱上莎士比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