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忙完了就给您打电话。”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工作忙的忘记了
亲情似乎是在外年轻人可有可无的东西,寂寞了有恋人陪伴,碰壁了找朋友解难,无事可做还有大城市的各色霓虹。
哪怕在时间分配上,亲情的存在感也仅限于一周一次的电话,还有过年七天。
可我们又总会在不经意间被父母打动。
是送别时的一句叮嘱、是深夜的一通来电、是比要的更多的转账金额……
我们的年龄在增长,被亲情感动的阈值却不断降低。
所以,到底是父母越来越老了,还是我们越来越容易伤感了?
聊天
那天问了妈妈一句“在干嘛呢”,据爹描述她傻乐了半天。
我在微信里搜索“在干嘛呢”,发现通篇都是妈妈对我说“你在干嘛呢”,137条。
而我这么问她,还是第一次。
失恋
分手后,我在家里闷了两个星期。
我妈看在眼里,有一天她说:“好久没一块买菜了,和我一起逛逛菜市场吧。”
我们坐公交、逛市场、和摊贩讨价还价,为了少给两块钱而开心。
那一刻忽然觉得,生活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花钱
我说给她开了亲密付,她开心得笑出来,迫不及待地问怎么用怎么用。
但其实一分钱都没花过。
超能力
妈妈有读心术。
读书的时候,我说,“妈,给我打点钱呗。”
妈:“多少呀?”
我说打200呗,就会收到1000,我说打500呗,就会收到3000。
但我爸就没有这种读心术。
我说,打200呗。
就会收到200。
回家 or 奋斗
在我决定不回老家之后,我妈伤心了很久。
我一直以为她是想把我留在身边养老,其实是她怕我自己生活不好,没有人给撑腰。
“我怕自己没本事,手伸不了那么长,帮不上你。”
这话每次回家都听她念叨一次,每次听都很难过。
生小孩
曾经旁敲侧击地提过丁克的话题,能明显感受他们的失落。
我只当是老一辈的传统思想,直到小姨有天传话。
“他们说,也想让你体会当年他们养你时获得的快乐。”
父母的骄傲
微信推出“亲情卡”的时候,我随手给我妈开了一张。额度不高,每月2000而已。
我跟她说:“妈,以后每个月给你两千块零花钱。”
我妈当时面无表情,甚至还有些平静。
后来我才知道她在一天之内把这件事告诉了所有的同事。
红包
我给她发的红包,她都毫不犹豫地收下。
等我过生日的时候,她把红包收到的钱都转账给我,金额比我给她的还要多。
食言
“我忙完了就给你们打电话。”
这句话我说了很多次,也让他们失望了很多次。
逛街
他们来北京看我,到了之后不是去天安门、故宫,而是直奔小区旁的超市。
逛完之后特开心:“原来真有这么多东西啊,之前一直担心你饿着。”
“怎么可能,这可是北京。”嘴上想反驳的话,忽然说不出了。
看望
“最近工作很忙,抽不开身,下次再回去看您。”
因为总和姥姥重复这句话,她专门坐高铁来我家看我了。
爸妈能给的支持
做了新媒体的相关工作后,我转的每一篇文章,我妈都会跟着转。
戒烟
策划:GQ实验室监制:Rocco编辑:董旭撰文:金子、Mollie、赞、包子、S、艾米酱小王、大黄、张扬、大力、董旭插画:包子视觉:aube中学放假回家,看到我爸在抽烟,随口说了句:“爸,烟好抽吗,我也想尝尝。”
我爸当时就给我一顿臭骂,弄的我委屈巴拉的。
过了一个月,看到舅舅在抽烟,我就随口向爸说了句“来一根儿吗?”
他摆了摆手:“戒了戒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次被我看到后,怕我跟他学,所以专门戒了10多年的老烟瘾。
写在后面
做这个选题的初衷,来源于一时的情绪。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是晚上11点,北京的11点和这个时区里其他城市的11点并不一样,公司的楼层还亮着灯,楼下汽车鸣笛声响个不停,去蹦迪的人刚刚苏醒……
很多个这样的夜晚,我带着复杂的情绪度过。也不是没试着和爸妈倾诉,但就像很难向他们解释什么是蹦迪一样,我们之间的鸿沟真的有些过于漫长。
酒吧、戏剧、展览、潮牌、民宿、脏辫……爸妈虽然不懂,却给我的每条朋友圈和每天的微信步数点了赞,尽管我大多数的朋友圈并没有对他们开放。
我偶尔会想,这个鸿沟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大概是大学报到后,我在车站送别他们的背影开始。
爸妈经常说,哪天不开心了就回来。我嘴上回应着,可在外面的人都知道,出去了就很难再回去。我们就像飞船和运载火箭,自分离开始,他们倒数着我的回归,我却只能一路向前。
这并不是抱怨、也没有什么伤感,只是我渐渐确定,我们每个人都要沿着自己的航线行走。带着他们的寄托,直奔终点。而在我前进的时候,能够听到身后传来的呼唤,那就很好了。
不过有的时候,特别是在加班的深夜,心里还是会稍微翻腾几下,一定要翻译的话,那些情绪可能就是,爸,妈,我想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