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不能实现民主政治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主要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公众舆论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结果是内部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就外部来说,由于信息流通的不通畅或信息资源的有限,还有人类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多样性,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把关和筛选信息的制度的存在,公众处于一个虚拟环境之中,无法直接、真切的得知与自己所处环境相隔甚远的事情的真实情景。因此,通常会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就内部因素而言,由于固有的成见、偏见和固有的价值观念的存在,公众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很难达到准确清晰。再者,个人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
随后,李普曼分析发现,领导者通过制造同意、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公众舆论。因此公众舆论是可以被操纵、被疏导、被利用的。独立的、理性的公众舆论在这种强势的控制之下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这样一个由“强者”统治“弱者”,“精英”摆布“群氓”的社会,公众舆论很难实现理性,统一。最终得出,公众舆论不可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实行精英治国。
但是,公众舆论真的是非理性的吗?公众的非理性能完全代表个人的非理性吗?精英们能永远借助拟态环境控制公众舆论吗?我想不是的。距作者成书之时已过去了很多年,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媒介载体更新换代的时代,他的观点仅仅停留在过去,而现在的形势情态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以及社会交往和交流的方式,尤其是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受格局,多元化信息来源,关系不单纯是传送者与接收者。网络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具有强烈的影响力,传播力。爆炸式,大范围的信息传播互动渗入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调动人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催促着人们的思想改革。人们都在积极寻找挖掘信息,参与政治互动,网络为政府、社会、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大量的舆论观点在其中碰撞交流,舆情的上传下达成为可能。公众舆论的声音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易于传达到决策层,其观点和声音也易于被决策层接受和采纳,这些都使得公众舆论比以往更容易达到其传播效果。所以我觉得在当今这样的全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有有可能实现民主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