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Tiger读书会】·第三十五期《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
【BitTiger读书会简介】
BitTiger读书会,以书会友。以报告方式,加强组织表达力;以讨论方式,激荡思考判断力,期能扩充知识领域,养成读书习惯。
每周一本好书,一年阅读50本书,集众智,挑好书,留精华内容,创优质社群。
BitTiger读书会,欢迎您的加入!
在第三十四期中,James结合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与我们分享了《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在即将到来的第三十五期中,郦无悔将为我们带来《爆裂》这本书的分享,她会总结出九大原则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每个人应该如何提高自己以应对这些变化和机遇。
【分享书籍】

《爆裂: 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书籍介绍】
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而洞悉未来,就不能不提一个叫 MIT 媒体实验室的地方。这个地方聚集了全世界的创造性人才,被誉为实现寓言的地方。MIT 媒体实验室掌门人伊藤穰一书写的《爆裂》,便是来自未来的明信片。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的思维急需与世界对接,替换旧逻辑,推翻过去已经成为大众所接受的常识,学会差异化思考才能屹立不倒,不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在《爆裂》一书中,伊藤穰一和杰夫·豪将这一逻辑提炼为9大原则,帮助人们驾驭这一动荡时刻,应对当下的挑战。这9大原则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以及系统优于个体。
借用吴晓波频道的一句话概括这本书:这是一部由全球最牛科学家所组成的全球最牛科技思想创意孵化器的领头人所倾囊相授的、颠覆传统互联网思维且反常识反规则的、应对一个全新时代的独家秘籍。
【内容大纲】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在愈加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现在,你需要知晓的”未来社会9大生存原则”
涌现优于权威 / 拉力优于推力 / 指南针优于地图
风险优于安全 / 违抗优于服从 / 实践优于理论
多样性优于能力 / 韧性优于力量 / 系统优于个体
【嘉宾介绍】
郦无悔,身在香港的制药人,一年读300本书践行者。
【加入读书会】
获取BitTiger读书会系列读书分享信息,请添加微信ID: saraincs,备注“读书”加入BitTiger读书会活动群

【分享文稿】
爆裂: 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Whiplash:How to Survive Our Faster Future
作者:伊藤穰一和杰夫·豪
作者: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叫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主任。这个媒体实验室非常著名,不过它和媒体这俩个字其实没啥关系。所有前沿的、跨界的课题,它都有涉及。像电子墨水,可穿戴设备等等,都在它的研究范围内。这么重要的一个实验室,它的主任伊藤穰一,居然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多次大学退学,没有学位,可以说压根就不是学术圈里的人。他做的事太多太多,当过夜店的DJ,开过书店,投资过著名的公司,是多家著名刊物的专栏作者。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投资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当今世界对未来思考最深入的人之一。
书名:这本书的名字是《爆裂》,这是中文翻译,它的英文原名是whiplash,什么意思?表面意思是用鞭子抽打,它还有一个引申的意思,就是像鞭子抽在一个东西上似的,要先向前打,然后猛地向反方向扭转过来。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如果直译过来,也许也能叫《猛回头》。
预热阶段:我们先来了解了解《爆裂》的两个关键词吧!
先来说第一个关键词:新体制
按罗胖的话:“这是我今年看到的,对未来认知方面最重要的一本书。”
罗胖看重这本书,可不是因为伊藤穰一的大名,而是万维钢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的一句话。他说,《爆裂》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一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体制”这个两个字,让人眼前一亮。以下文字是罗胖解读的原文,直接搬来分享啦,很精彩的。
过去,我们理解新旧时代之间的区别,往往是从进步还是落后这个角度来看的,带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孙中山那句话我们都朗朗上口,“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似乎新时代,就是光明和智慧,旧时代就是黑暗和愚昧。但是年纪越长,看的书越多,我们就知道,其实不同社会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形成不同的社会体制,本质上都是和那个时代相适应的。
举个例子,在农耕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和财富。所以,早婚早育这种体制就是和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今天的女性想着一百年前的中国女人,十几岁就出嫁生娃,会觉得那样的生活暗无天日。但是反过来,那个时候的女性如果知道今天的女性还要天天上班,还要抛头露面,也会觉得匪夷所思。这不是好和坏的区别,这是两种体制的区别。
再比如说,农耕时代,社会关系需要稳定,所以“忠诚”就成了主流的道德,要巩固社会关系。无论是西方式的对领主、国王的忠诚,还是中国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到了工业时代,社会资源的组合方式变多,“自由”又成了主流价值观。站在现代自由主义的角度,看当年的儒家礼教,是人吃人,是黑暗的压迫。这不是正确和错误的区别,这是两种体制的区别。
如果把这个认知往未来一推,你就会觉得问题很严重了。虽然我们都认同社会正在急速变化,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社会的体制,和我们今天的也大不一样吗?也就是说,未来不是现在的变形,不是穷一点还是富一点,不是机器人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而是我们立身处世、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这种变化,通常要带来观念、伦理和情感上的巨大不适应。
就像“范式”一样,“体制”也有类似的特征,你站在一个体制中,是很难想象下一个体制的样子的。我们今天觉得颠扑不破的那些真理,那些天经地义的做事方法,在未来很可能就要被颠覆。所以,未来具体是什样子也许没那么重要,未来时代解决问题的体制什么样,才重要得多。因为所有的体制变革,对我们来说,一定是匪夷所思的。
你处在一个旧体制当中,而且还自以为是,那就必败无疑。
这本书说的不见得都是正确的,甚至也不再是新鲜的,它的很多观点甚至让你觉得很难接受。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人用如此浓缩的方式,为我们总结未来的体制,还是值得我们一看,以免我们将来在新体制面前,一面孤芳自赏,一面一败涂地。
接着说一说第二个关键词:新条件
《爆裂》这本书,设定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未来的样子,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好理解,是因为人们对技术的发展缺乏想象力。
举个例子,电影。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第一场电影。整个片长50秒,胶片才17米长,没有情节。要到很久以后,电影才有了情节,有了声音,有了色彩,有了宽银幕,有了特效。这个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电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是一个原因,对技术的发展缺乏想象力。
但是另外一个原因更重要。你可以把一个新事物看成是一个生物物种。
一个物种,它不是独自长大,它需要一边成长,一边和环境适应。而且,不仅是它适应环境,它还要反过来改造环境,这个互动过程就复杂了。所以,我们看到新事物幼年的模样,很难猜测它长大之后,和环境深深嵌入在一起的样子。尤其难猜的,是环境被改造成什么样。
大家总是津津乐道那些名人预测错误的故事。比如电报的发明人莫尔斯,以为电话是不值一提的电子玩具;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但是他以为这是一个录制音频信件的设备,完全没想到是个音乐播放器;微软公司前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说过,苹果手机根本没啥机会,等等。不是这些名人笨,也不是他们没有科技上的想象力,而是新事物的发展和环境互动的过程太复杂,一开始是很难预判的。
《爆裂》这本书,就从这个逻辑起点开始告诉我们,单纯地预测未来是没有用的。那什么有用呢?要反思我们脑子里的那些习以为常的信念体系。比如,强大比软弱好,掌控比失控好,安全比风险好,等等。这是东西是构成我们观点的铆钉、横梁、框架和连接器,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常识”。但是,什么是常识?就是你经常用来说服别人,自己却应该时不时质疑的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
为什么“常识”也要被质疑?因为人类几乎所有的常识,都成型于工业时代,而今天的世界已经远超任何一个人可以理解的范围。用《爆裂》这本书的说法就是,今天这个时代,出现了三个前所未有的条件,那就是——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三个词我们经常听到,《爆裂》这本书梳理了它们的内在逻辑。
首先是不对称性。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力量对比,不再是看上去的那个样子了。过去我们总是以为,力量大的会胜过力量小的:强大的军队会击败弱小的军队,行业老大唯一该担心的是行业老二,仅此而已。但是今天还是这样吗?偌大的美国,被人数不多的恐怖分子搞得寝食难安;一个黑客,就可以让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面临威胁;一个不起眼的初创公司,就能迅速颠覆一个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对称?说到底是因为互联网。互联网带来的最重要的效应之一,就是它让边缘的、小众的、不起眼的、看似没有力量的东西,瞬间可以聚集起力量。这就是这个时代,大量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
不对称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复杂性。
这些年,关于复杂系统的研究是一门很热的学问。像蚂蚁群落、地球气候、人类社会,这都属于复杂系统。但是,过去复杂系统的演化速度并不快。但是现在呢?有一位科学家说,影响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几个因素,你可以把它们想象为一台收音机上的几个旋钮。当人类把他们全部扭到最大的时候,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到底是什么。
这么大的复杂性,就导致了这个时代的第三个条件——不确定性。
什么是不确定性,用周其仁教授的讲法,就是“不能根据过去的事实,来判断未来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就像地震和股票不能预测一样,未来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可预测。这是我们这代人面对的独特问题。过去,我们总是假设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律,能预先判断事态的发展,然后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认定自己对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该如何行动呢?我们怎么围绕“一无所知”这个原则,来组建我们的公司、进行个人规划、形成我们的社会呢?这就是《爆裂》这本书试图完成的任务。它试图给我们确立,面对这种巨大的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时候的几个原则。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写,它是——“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
这九大原则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
第一:涌现优于权威
概要:从蚁群到维基百科,从人体到经济系统,都是符合“涌现”特征的典型系统,这些系统都表现出了系统的力量可以完成单独个体能力无法完成的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涌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通道,大众的声音能够被传递可以被倾听,同时,也推动了更多人参与讨论、思考和协作,使得群体智慧不断“涌现”出。过去建立的权威可能随时会瓦解,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改变着很多机构的未来,它会催生新智慧的诞生,从而推动重塑未来社会。
“涌现”这个概念,简单说,“涌现”就是当一堆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在高一个层次,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事物和现象。比如蚂蚁,每一只蚂蚁的智商都不高,但是它们一旦组成了蚂蚁群落,却体现出极高的智能水平,这就是“涌现”。
再比如,每一个水分子,是没有水波纹这个特性的,但是当亿万个水分子聚在一起变成一个池塘的时候,会出现波浪、结冰等等现象。这些现象是超越于每个水分子的,是高一个宏观层次的现象,这也是“涌现”。
理解了“涌现”这个概念,问题来了:一个成就,一个结果,它到底是自上而下控制的结果,还是自下而上涌现的结果呢?那《爆裂》这本书说,未来社会的第一个生存原则是“涌现优于权威”。这是不是说,从此之后,我们就应该相信自下而上的涌现,不再相信自上而下的权威了呢?并不是这样。作者自己也承认,涌现出来的民主,没有办法变成负责任的公民自治。涌现出来的新媒体,也暴露出一堆令人厌恶的问题。那为什么还要说“涌现优于权威”呢?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几千年文明史上,人类已经把权威的方式用到了尽头,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试试呢?
《爆裂》这本书举了个例子。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高级研究人员,叫汤姆·奈特(Tom Knight)。这个人在计算机领域发明了几项关键技术,功劳卓著。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跑去上生物学课程了,和大学新生坐在一个课堂里。他一个老头,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觉得,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摩尔定律——也就是每过18-24个月,一块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便会翻一番——这个趋势最终一定会停滞,因为受到物理规律的极限影响。那怎么办?汤姆·奈特觉得解决方案是生物学。
以前我们都是通过物理组装的方式制造芯片,那当然就是自上而下的权威控制。但是未来,人类要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很可能会借助生物学的技术,也就是用生物活细胞的那种精密的天然运算能力。这就不是权威控制的思路了,而是要指望生物细胞涌现出来的能力。所以奈特说,我虽然是一个老头了,但是我决定要重新回炉,学生物学知识。
这就是所谓“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种探索到了极处,另外一个逻辑就会呈现出巨大的价值。这就是《爆裂》这本书说的“涌现优于权威”的道理。
第二:拉力优于推力
概要:正如内在奖励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励人们有更好的表现,“拉力”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比外部的“推力”更有效。人们一贯用的推力策略将资源推向他们觉得有用的地方,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而“拉力”思维是先有需求,再将有用的资源吸引过来,从而使得世界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
第二个生存原则“拉力优于推力”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从“涌现”的逻辑自然延伸下来的。
过去,我们想办成一件事,是把一个想法和指令推到行动的末端,决策者把资源推到他们认为最有用的地方,这是权威。而未来,应对社会的不确定性,更有效的方式,不是推,而是拉。就是在最需要的地方,能够随时把资源拉进来,不需要权威。
杰夫在这一章节里着重讲了伊藤穰一自己的一个故事。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身处异乡避开了这场大地震的伊藤穰一和朋友们立马将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辐射物到底泄漏了多少,这些辐射物会影响哪些地区。没有人推着他们一定要做什么什么事,“让当地人更容易的检查到当地当时的辐射程度”的这个目标,拉动着伊藤穰一和他的朋友们迅速的行动起来,于是有了Safecast。
Safecast is an international, volunteer-centered organization devoted to open citizen science for the environment. Safecast将所有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与大众分享。
Safecast可能熟悉的人并不多,但是微软百科全书和维基百科的例子,估计就熟悉的人就多了。微软的百科全书是推力的代表,找最好的人给最好的资源;维基百科是拉力的代表,没人让你做这个事,你花了大精力大心血做了还一分钱不赚。但结果呢,二者的百科内容质量,基本相当。Daniel Pink在2009年有关动机的TED演讲中,对这个例子也有精彩的讲述。
这是一种思维创新。
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再储存资源和信息,不能再掌控一切,计划一切,将信息和指令从权力中心推向边缘,因为现在边缘区域才是创新蓬勃发展的地方。资源将被“拉”到需要的地方:世界将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
第三和第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
概要: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捷径,而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路。一份详细的地图或许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和成本指引你到达目的地,而好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不仅能发挥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还能让你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探索之路上也许会让你找到意想不到的宝藏。
概要: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风险的性质也在改变。应对未来,新规则是我们应该拥抱风险,拥抱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视而不见,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思维和方式运行。押注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创意或许比阅读华丽的商业计划书,与西装革履的工商管理硕士对话回报更高。把新尝试带来的“失败”看作一次折扣价学习机会。
指南针和地图,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什么是地图?就是你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但是不好意思,这事现在几乎不可能了。没有人能给出未来的地图,就算给了,也一定会有错误,你照着走,没准越走越黑。这是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困境之一。那没有地图怎么办?这个时候指南针就变得很重要了。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然后立即行动,哪里好走就走哪里,走错方向就靠指南针纠偏。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爆裂》这本书里就举了个例子。美国有一位教育家访谈了2000多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结论很令人困惑。他发现,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很浓厚。人这种动物嘛,好奇心是根本,所以学习兴趣并不缺。但是这些孩子,对学校的大部分课程的兴趣越来越低。一面是好学,一面是厌学,这是咋回事呢?其中有个女孩就说,我未来的梦想是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为什么要学代数呢?因为代数是大脑的体操,它是我们从现实世界走向抽象世界的桥梁。所以,代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座桥梁——抽象思维。代数就是地图,我们原来不问青红皂白地按照这个路线去走,越走越迷茫。但是实际上,抽象思维才是指南针,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具体学什么其实是可以不断创新的。
“指南针优于地图”,这条未来社会的生存原则,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逻辑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 咬死目标,不偏离。
目标这个东西,说起来大家都有,但是真回到现实世界中,目标是经常要丢失的。为啥?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现代商业社会就是为了遮蔽我们的长远目标,让我们沉溺在当下的小世界里。所以,丢掉地图,捡起指南针,就是要有这种咬死目标的能力,时时刻刻问自己: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第二个角度,就是要重新评估风险。
按照地图的走法,会给你标出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可是,我们只要稍一反思,这个最佳路径的设计,其实包含了对于风险的回避。可是,风险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也在发生巨变。所以,在确定性的时代,连哪里有风险也是确定的。而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风险本身也是不确定的。你看着安全的地方,没准是新型风险爆发的地方。
所以为什么《爆裂》这本书说,“风险优于安全”,道理也在于此。当别人在地图上按照所谓安全的最优路径在走向目标的时候,你走了一条看似不安全的道路,只用指南针矫正自己的方向,没准反而是更安全、更快捷的道路。
第三个角度,是行动为先。
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起来再说。《爆裂》这本书里,引用了一句俏皮话:“在理论中,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而在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却有差别。”这个差别在哪儿?罗胖的理解,理论推导,走得通就是走得通,走不通就是走不通。而实践行动就不同,用胡适先生的话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走得通当然好,走不通也有走不通的收获。
在这个不确定性极高的时代,最有趣的就是——你在任何地方有所行动,在将来可能就有无穷妙用。现在的行动,未必结出现在的果实,但是一定会打开未来行动的可能性。
所以说,不用纠结有没有地图,带个指南针马上上路吧,一定会有收获。
PS一下:在“风险优于安全”一章,作者还提了两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一个是深圳的例子:为什么这个地方成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产品部件的供应源头?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深圳的小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与之对比的例子:一家公司曾就是否向伊藤穰一的一个项目投资60万美元进行可行性研究,可是,这项可行性研究花了300万美元。如果基于“风险优于安全”的策略,不做什么鬼可行性研究而直接投资,那么就算投资该项目不能成功,这家公司也只不过损失其可行性研究费用的1/5而已。
第五:违抗优于服从
概要: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要摆脱束缚,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在解决问题时,违抗通常要比服从获益更多,例如计算机安全便是在黑客打击中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科技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打破常规的创造力。而为了使创新能力增强,人们需要在遵循规则的同时,不断思考其公平性,并拥有无须获准便能采取行动的自由。“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是取得创新突破的关键。
这一条第一眼看上去,怎么都觉得像是坏孩子养成手册上的指导语。在学校里要服从老师,在公司里要服从上级,在军队更是服从再服从,可是怎么了,世界真的巨变了么?违抗反而优于服从了么?书中举了两个违抗加坚持的例子,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事实证明,违抗有的时候真的是优于服从的。尤其是你发现了别人尚未发现的、而你却坚定信任的事与物。
20世纪20年代,卡罗瑟斯是杜邦研究实验室工作的一名科学家,专注于研究聚合物。卡罗瑟斯相信聚合物有着巨大的工业应用潜力,之后,他的实验室终于成功合成了第一个合成纤维:“纤维66”。但是,卡罗瑟斯的新上司却让他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应用领域,因为新上司认为,只有产出商业结果的研究才有价值。但卡罗瑟斯却在违抗加坚持,最终发明了尼龙。(但卡罗瑟斯没有看到后来尼龙的繁盛,因为专利申请几周后,他自杀身亡了)
3M发明透明胶带的故事就更加曲折了。
又是20世纪20年代,3M公司的德鲁是研究砂纸的一名研究员。受汽车工人的启发,开始研究上了怎么将研磨剂粘到纸上的更好方法。他自己认为这与他的日常工作没太大区别,但是公司总裁不这么觉得,要求鲁立刻中止现在的研究,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德鲁是答应总裁,但仍在继续研发。总裁知道了,不给批准资金。德鲁还是仍然想方设法的研究,1925年,德鲁研制出了首款带有压敏黏合剂的胶带,不久之后,他发明了透明胶带。那总裁呢?总裁大人在这期间就已经折服于德鲁,并制定了新的企业政策:“如果有人在研究对的项目,而且他们竭尽所能地致力于找到解决方案,那就不要干涉他们,包容他们的主动精神并相信他们。”
作者这样说:探索、质疑、违抗,这种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帮助推动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互联网的先驱们最初创业时都没有商业计划书,也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同,他们只是做他们要做的和想做的。创建硅谷的创新者亦是如此。直到现在,硅谷依然占据特殊地位,是灵敏、充满生机、无限制创新的中心。
“探索、质疑、违抗”的硅谷精神,在《硅谷之谜》这本书里也能处处见到。
但就像伊藤穰一在附言的标题中写下的:违抗,是有良知的违抗。他相信,“强有力的叛逆”是任何健康的民主、任何持续自我纠错和创新的开放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六:实践优于理论
概要:“从理论上讲,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而在实践中,却有差别。”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加快,等待和计划的成本高于实践后的随即应对。通过工作来学习,或用非长期的精力投入于新领域的创新都能降低创新成本。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为了避免被机器替代,社会需要创新型学习者。比如在教育中应当着重于教学生如何学习,并避免学习于社会生活脱节。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追求兴趣的同时,培养其毕业后,依旧能透过自主学习了解所需知识的能力。否则,他们将极容易被持续发展的社会淘汰。
在这个章节,作者举的一些教育领域的例子,例子都很极客化和IT化,作为非领域内的读者之一,我读起来,真的有一些背景知识陌生和匮乏的感觉啊。
只有理论没有用,理论一定要结合实践。这个道理似乎已经很深入人心,但为什么要再次强调,“实践”是优于“理论”的呢?这一章节附言中的一个例子,很有趣。
1347年,一艘船上的水手携带了鼠疫杆菌上岸,一年内,这场瘟疫横扫欧洲,城市和乡村一半人口因此丧生。和现在一样,恐慌的人们向专家求助答案。第2年,当时的医学界杰出人物给出了一份《瘟疫的科学解释》,在这份报告中,调查了当时被称为“这场巨大死亡”的致病源:“1345年3月20日午后一个小时,宝瓶座发生三星连线”。火星和木星连线“引发空气中弥漫的致命腐败”,从西西里岛传播开来肆虐欧洲其他地区。
现在看来是这种基于当时理论而得的判断多么的不可思议。但在当时,这样子是十分正确的。“那时的病理学理论很大程度上以一千多年前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星相学和“四种体液”观点,形成一套连贯的系统。” 直到几百年后,显微技术的发展,不断却观察的去实施实践,才最终得知真正的原因:那小小小的根本看不见的病菌。
近些年来愈加深入人心的”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概念,似乎可以用来对”实践优于理论”这个法则做个诠释。MVP翻译过来为”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这个概念来自于Eric Ries所写的著名创业书籍《精益创业》。书中给的定义是:“MVP是指是让团队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一个产品,以此最大程度上了解和验证对用户问题的解决程度。““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这个腾讯内部的产品方法论很形象的描绘了MVP:快速实践,之后检验,升级理论,再实践。
对于理论和实践,作者并没有去论述谁更重要,作者着重的“实践优于理论”,意味着由于节奏快、变化成为新常态,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后随机应对更高。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规划好了慢慢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失。今天这种规划变得不现实,因此应该先行动起来再说。
第七:多样性优于能力
概要:人才与任务匹配的有效方式,是观察成千上万民众的行为来确定谁具备完成任务的潜质,而不是基于传统地将任务分配给适合的人的管理模式。因为,自我复制是高能力的天性,而领域差异往往使外行人更能解决一些难题。因此,当今社会的每个职场都需要多样性,多文化的职员分配,这使得消除无意识偏见,努力实现种族,性别平等变得极为重要。多样性将使创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领域,蛋白质的空间折叠结构确定,是一件很让人困惑和难破解的事。华盛顿大学的一群科学家和游戏设计者之间发生了非常美妙的化学反应,设计出了一款“蛋白质折叠游戏”:游戏要求玩家确定蛋白质在酶中的折叠结构。结果,这个游戏不断成功地描绘出了高度复杂的蛋白酶的精准模型。
这个有趣的例子给了一个启示: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管理实践经常会在“谁最适合做哪项任务”上大错特错。至少在纳米生物技术领域,将人才与任务匹配的最佳方式并非是让学历最高的人承担最困难的任务,而是要观察成千上万民众的行为,并确定谁最具备完成该项任务所需的潜质。从某一个角度上看,”劳动力的最佳分配方式是命令——控制式管理“的这种认知,是被颠覆了。
“众包崛起”,可以算是“多样性优于能力”的最好的证明。前面提到的维基百科,也是个相当不错的可以用来理解这一规则的好例子。
美国礼来制药公司于2000年创办了InnoCentive,将大公司、商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医学研究遇到的难题公布在网络公告站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该方案切实可行,发布者就将得到奖励。大约有85%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值得探讨的是谁解决了难题,以及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成功的解决方案与研究人员卡里姆·拉哈尼(Karim Lakhani)口中所称的“领域差距”存在正相关关系。说白了,越是外行的人,越可能解决这一难题。
因而作者会有这样的观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的团队在大多数领域内更具生产力,多样性正在成为学校、公司以及其他机构战略发展的要素之一。
第八:韧性优于力量
概要:通常而言,大公司倾向于储备资源,用强大的自身抵御失败,但一旦真的失败,便因成本过高,很难东山再起。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软件公司则善用极少的原始投资,从不断失败中学习经验,这恰恰允许他们在原有想法失败时拥有足够的韧性,轻松自由的变换核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保持生存。因此,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战无不胜的防线是灾难性的幻想,而不断改变的,无法预测的防御措施才具有有效的防护力。面对攻击者,不断的从错误中学习和适应才是好的抵抗方式。
“韧性优于力量”原则的经典例证便是芦苇和橡树的故事。飓风肆虐时,钢铁般结实的橡树被连根拔起,而柔软、极具韧性的芦苇弯下了腰,待飓风过去后又迅速生长。在对抗的过程中,橡树已经注定失败了。
在作者看来,大公司是橡树的优秀代表:大公司就像橡树,自身变得强大以抵御失败。它们储备资源,实施层级管理、僵化的发展模式和五年计划,旨在使自身免于混乱。换句话说,它们认为相比风险,安全更重要;相比拉力,推力更重要;相比涌现,权威更重要;相比违抗,服从更重要;相比指南针,地图更重要;相比系统,个体更重要。
用一个大公司的例子,一句话把几个生存原则全都包括在内了,读完后只得出一个感觉:大公司如果还是保持这个样子,只怕其生存会越来越困难。
有足够韧性的机构不仅能顺利从失败中恢复过来,而且还得益于免疫系统效应。正如健康的免疫系统通过发展对抗病原体的新预防措施以应对感染一样,一个有韧性的组织会从错误中学习并适应新环境。这种方法帮助塑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并没有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攻击或失败做计划,而是通过应对和学习此前出现的攻击和安全漏洞,生成了免疫系统。
理解这个生存原则,扩展性的读一读《反脆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整本《反脆弱》在用大量的内容来支持这个生存原则的观点:韧性优于力量,在这个已经充满了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芦苇已经是比橡树更强大的物种。
第九:系统优于个体
概要: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每一项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干预必须考虑到对全球网络的整体影响。这样的策略,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得到应用,从客户体验着手在返回技术层面。这样的共同设计激发用户自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加了个性化定制的可行性。
现代科技的急速发展,让我们愈加能认清自己,从知晓器官到各种组织再到细胞再到DNA,研究得已经相当的细化。但是,大脑,这个我们最神秘的器官,我们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探索,然而收效甚微。
直到最近,科学研究大脑的方法还和研究肾的方法一样,也就是说研究者将这个器官视为“个体”,将整个研究的核心放在专攻它的解剖结构、细胞组成以及其在体内发挥的功能。这一种从个体角度出发的研究视角。但是MIT的一位科学家博伊登他选择了一种别样的视角,他的研究小组叫作合成神经生物学小组,倾向于将大脑看成是动词而不是名词,它不是单独的器官,而是重叠系统的中心。依他们所见,在我们呼吸的每一秒,大脑中数不清的、互相冲撞的化学信号形成意识。单一神经元和其他神经元之间有数以百万亿计的连接,也称为突触。这些连接等同于数千个银河系一样的星系中的众多恒星,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大脑的复杂程度堪比宇宙,它是人类认知中一片广大而未知的前沿领域。
依然从“个体”视角切入去研究大脑只会愈加的走入死胡同,但是换到了“系统”视角,“人类认知中一片广大而未知的前沿领域”即展现在眼前。
“系统优于个体”原则还让人认识到,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维度上作者们给出了MIT参与的一个例子。底特律中心贫民区当地许多街道在晚上一片漆黑。漆黑是因为许多路灯的电线因为可回收利用而被人扯走卖钱,MIT设计者们一开始给出了光伏系统的方案,但是在更多交谈后,他们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是缺少路灯使得人们无法知道社区的其他人在哪里,这让他们没有安全感。于是方案更新为利用社区资源、发动社区成员安装路灯。在随后与社区成员的更深入沟通后,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自己制造了可穿戴的装置,不但能发光,还能让他们在黑暗中找到彼此。
要把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盘子里去考虑。
以上就是这9大未来世界生存原则的主要内容。最后说几点题外语,呵呵~~
参考资料:《爆裂》这本书的上述内容,很大一部分参考了《罗辑思维》的4篇节目稿以及乐读创业社发表在简书上的第132篇读书笔记:《爆裂——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http://www.jianshu.com/p/1df2f5a7d940,先表示非常非常之感谢。
如何读这本书:《爆裂》这书在总结内容的时候着实费了一些力气,因为道理你都懂,但是每一章所列举的例子与本章主题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却是思考了很久。好吧,即便到现在也仍然有近一半的书中例子没理解得太明白~~穿插在各个章节中还举了很多密码学、一次性密钥、区块链技术的源起与发展,我个人在这一领域的功夫尚为一片空白,因而在解读过程中没有将这一部分内容包括进来。
但是呢,读书并不是一定要为了把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弄懂,主要的目标是吸收书中的精华,道理你都懂了、趋势你都已经了解了并认同了,那些写给还看不懂道理的举例,直接pass掉也无妨啊。
外延书目:《复杂》、《失控》中提及的自然界的九律、《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必然》,这些书一并交叉阅读,会更加有利于理解这九个至关重要的未来世界生存法则。
不理解没关系,边上路边理解再说:这九项未来生存法则,我自己是很认同的。或许道理还没理解得太明白,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先100%理解了呢?10%理解了就赶紧上路好啦,在路上边跑边理解好啦,而且,跑步的过程并不孤单,这一路上,注定会遇上越来越多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