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两个主任
杨主任,确切地说,应该是杨前主任,前不久,因为年龄原因,他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不过他仍然担任单位里的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一个课题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光环依然还有,只是没有了行政权力。
新上任的张主任,以前是杨主任的副手,也是杨主任最初把他列入了后备干部的名单当中,让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并被他一手提拔了上来,他一直在心里对杨主任尊敬有加,感恩他多年来对自己悉心的呵护和栽培。
张主任被扶正了以后,坐进了窗明几净的主任办公室,这是这个单位一把手固定的办公场所。一进门对面靠墙有一排柔软的黑皮沙发,茶几上摆着各种名茶的铁皮盒子和名烟,办公桌上的电话旁插着小小的旗子,沙发旁,窗台上,摆放着好几盆绿意盎然的绿植,散发着幽幽的芬芳。主任办公室隔壁就是助理的房子,一旦有事,他都不用挪动屁股,随便喊上一声,助理便会瞬间出现在他的面前,随时听他的吩咐。
杨主任从他原来的主任办公室搬出后,搬到了该楼层最西头拐角处的一个小屋子,这儿楼道里顶部的灯光昏暗,来往的人也不是很多,虽然仍然是他一个人独自享用一间,但少了原来办公室的气派和热闹,一张办公桌,一个人的沙发,一个小茶几,成了他办公室里的基本配置。
杨主任退下来时,多次表示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张主任的工作,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课题上,准备发挥好余热,尽力带好他的技术团队,带出一些好苗子。但由于可能在领导岗位呆久了,他一旦遇到事情,不免出于惯性,说话的方式和口气,还是带有当年那种一把手特有的霸气。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他隐隐约约地觉得这种气场,似乎逐渐在变弱,失去了当年存在的那种立竿见影的影响力。
他在心里一直嘀咕,以前他当一把手时负责的那个课题,如果遇到难啃的骨头,他可以环视单位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台仪器,以及所有的资源,调动任何一位技术高手,让他协助攻坚克难,甭管人家是否参加他的项目,可以调用任何一台设备,都能优先地为这个课题所用,不会有任何障碍。而别人遇到这种事情,总是会屁颠屁颠地欣然答应,即使你想不到的,也会有人主动为你献计献策。因为他们知道,有关他们个人的绩效分配,晋职提升,都是杨主任这个一把手说了算,即使你不在他的课题团队里,他如果想帮你,那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的事情。反之,如果你不识时务,不识抬举,得罪了他,他随时都可以找个理由,给你穿上小鞋,使个绊子,你以后在这里的职场生涯可能会随时变得步履维艰。
可是最近以来,杨主任给以前自己的得力干将小李布置了一项工作,小李先是勉强的答应,却总是有意无意地磨磨蹭蹭,很不上心,好长时间了,工作几乎没有丝毫进展。他不得其解,一问,小李说,他这几天一直在为张主任的新课题在作方案,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杨主任一听,心里有点恼火,却又无法发作,只好带着满肚子的不满去找张主任协调。
张主任看到老主任来找他,又是端茶,又是倒水,当即把小李叫来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顿,要求他兼顾两个课题的工作,不可厚此薄彼,挑肥拣瘦。对他说,如果时间觉得不够,那就晚上加班,星期天少休一天,不行吗?小李低着头,涨红了脸,只好低声答应。虽然主动当着杨主任的面认了错,却在心里恨起了他。
此后,小李给杨主任干活时,整天吊个脸,不多言语,杨主任告诉他的,他冷漠地干着,没告诉他的,绝不插手,换句话说,以前他那股满腔热情和主动性全然退却了。杨主任明白,这是他有了抵触情绪,埋怨他在张主任面前告了自己的状,但他有什么办法呢。他想,要是在过去,他肯定会痛骂他一顿,扣发他的奖金,换一个更厉害的年轻人来干,让他闲在哪里一两年,他还会这样吗?但是,他一想到自己已经是退下来的前主任了,虽说他知道瘦下来的骆驼比马大,但也明白门庭冷落车马稀的道理,只好强压下了心头的不快,尽量不让这种关系继续恶化下去。
张主任,以前是杨主任副手的时候,养成了遇事多请示多汇报的习惯,在杨主任刚退的时候,单位里遇到一些大事的决策时,他还经常主动请教杨主任,让他给自己出点主意,提点对策。但是,这时间一长,他总是听到一些人说他当领导没有魄力,说他是杨主任的影子,是傀儡,被垂帘听政,这让他很是受伤。于是,他决心做出改变,以前有空的时候,常常到杨主任的办公室聊聊天,交流一些看法,现在一般都不去了。于是,他做决策以及进行用人调配时,不再顾及杨主任有什么想法,自己想好了就干,不久,他逐步树立起了自己应有的威信。
后来,杨主任感到他的课题越来越难做了,一些年轻的骨干出于各种考虑,不断地从他的团队里退了出来,他开始还隔三差五地去找张主任反映,希望能阻止和缓解这种情势的发展,可不停地反映所换来的结果,却是这种趋势非但没有停下来,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了加速和不可阻挡的势头。
张主任看到杨主任不停地找他,不再像原来那样尽力协调,开始有点不胜其烦,心态也逐渐发生了些许的变化,觉得他作为一个老主任,有点倚老卖老,干涉了他统筹单位里人才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不能体谅单位里人才短缺的现实,一味地想把最好用的人都集中到他一个人的团队队里,让其他的课题团队感到极不公平。于是,他对着杨主任大吐苦水,说他也十分为难,作为主任,他必须全面考虑,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对上级也不好交代,请杨主任理解他的苦衷并设身处地地支持他。
杨主任从张主任那里碰了软钉子之后,觉得张主任是在故意踢皮球,好像他翅膀硬了,能单飞了,忘记了自己以前对的提携之恩,心里很是不悦,但又不能表现出来。他只好委屈一下,将就着干,走一步看一步。于是,看到团队里的年轻人松松垮垮,毫无战斗力,他不再好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张主任反映了,因为他知道,找了也没有用,反而让自己感受到难以名状的羞辱,让年轻人对他更有意见,而他这样做,反而让那些不想为他干活的人,变得更加我行我素,无所顾忌。
终于,杨主任实在撑不下去了,向单位称病告假,离开了这里,辞去了课题里的职务,悄悄地受聘于一个民办大学担任了系主任的职务。
杨主任走后,张主任兼任了杨主任在课题里的负责人职务,他大刀阔斧,重新组建了新的技术团队,这样,无论他原来自己负责的那个课题,还是他新接手的杨主任的课题,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都干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好像并没有太多不好解决的难题。
很多人对此感到惊愕,杨主任、张主任还有一帮年轻人,是谁,影响了前一段时间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