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读书

当我遇见一个人 01

2018-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布丁的妈妈
当我遇见一个人 01

一不小心怀了个孕,跟胖胖结婚后看到别人家的小孩会很喜欢,算了一次排卵期,没想到真的中了,也算意外中的惊喜。虽然身体已经开始孕育小生命了,但是心理并没有做好准备,第3、4个月的时候我还去四川出差了整整两个月,一到周末就到处疯玩,要不是日渐隆起的小腹,几乎忘记怀孕的事情。出差回来以后,全部家人和朋友包括医生都说我肚子太小,这才开始有意识的补充营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逐渐进入做妈妈的状态。

在我看来新手妈妈除了多跟医生交流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读孕期和育婴方面的书籍了。

我接下来会把我读过以后觉得非常有价值的书,整理成详细的读书笔记,做好一个生命阶段的记录。

《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是从心理方面入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孩,过渡到可以柔软细腻照顾一个小生命的妈妈,自己跟随这个小生命一起成长发育,用一种包容、不干涉、泰然处之的态度,完成新一次成长蜕变。

本书分了五个章节来阐述,分别是:一、察觉:遇见内在的婴儿;二、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三、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四、内在:会痛的不是爱;五、外在:你配得起更好。下面来阐述每一章的内容和我的看法。

引子:看见是疗愈的开始。父母看到的是孩子本身,还是孩子的功能价值,这取决于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比如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和快乐的心情,这些都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而打篮球带来的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这些附带的好处,则是它的功能价值。如果孩子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快乐不能与我们共振,那么即使孩子头脑里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但他心里体会到的却是一份恒久的孤寂。

01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这一张讲述的是如何在婴儿期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向内审视自己,回顾生命的最初,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故事多一分理解,对孩子就会少一分评价和要求,多一分看见和疗愈。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满足婴儿的“全能自恋”,婴儿心智自然向前发展,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对获得母亲及时回应感到绝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个非常乖,难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削弱了自己的生命能量);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的索取。虽然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婴儿的世界开始崩塌、绝望和煎熬永无尽头,他一辈子的生活底色都将灰暗孤独。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婴儿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看见的时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喜欢玩“藏猫猫”游戏,大人用手把脸盖上,再打开手露出脸,婴儿就会惊喜的笑。婴儿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惊恐,很可能是因为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陷入混乱的初级思维过程,无法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这个时候应该顺着母亲的本能去抚慰他。母婴之间的联结增加,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就会减少夜哭的次数。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父母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到真实的自己。某些睡眠训练的文章中列举了一堆睡眠喂奶的时间表,如果妈妈满脑子都是这些数据,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被纠正的孩子,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从生命的一开始,父母就看不到你。

婴儿是一个精敏的环境侦测器,时刻感受到周围环境的能量变化,但是没有能力化解,只能靠父母的抚慰。好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婴儿焦虑的能量承接过来,转化成“无毒”能量再还给婴儿,婴儿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并逐渐自己具备处理焦虑的能力。

婴儿哭泣,父母要及时回应,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更顺畅的流动,不要通过夸张的哄报、晃动等行为组织哭泣。父母自己既不逃跑也不阻碍,需要有定力。

如果照顾婴儿让妈妈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溃,妈妈要学会往内看,觉知内心感受,首先需要照顾好自己,及时请求帮助,家人保姆都可以去喂,只要孩子及时被回应都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妈妈做不到的,承认自己做不到,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始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

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若孩子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填不满的无底洞,贪婪,再多物质也弥补不了。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该拿的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吃亏并且积攒一肚子怨气。而那些从小被及时满足孩子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贪婪,很好协商,并且能够体谅他人。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退行是很好的现象,表明孩子过去受过的创伤正在疗愈。父母不必焦虑,尽量全盘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若他攻击和自己年龄体力相仿的,让他们自己处理即可;若以大欺小或使用暴力严重,把孩子抱开,倾听他的感受,但不可指责他;若孩子攻击父母,能承受就承受,不能承受时,真诚地把自己感受告诉他,比如“妈妈感觉疼,请不要再掐妈妈”,不要指责孩子的攻击行为。当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满足后,他自然会过渡到独立、友善的状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