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好文•散文

我们应该听谁的?

2021-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搂着锤子的老妖

日常生活,夫妻沟通或者同事间闲聊吹牛,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上次说吧,你又不信,你早买这支股票你赚了多少了;让你不要这样做,你非要,现在知道错了吧;我之前都跟你说过了,这个项目有问题,你非不听我的话!

这样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太熟悉了。过后想来,也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但当时我们为什么不照他们建议行事?是当时判断失误或思维短路?

先讲个生活中的小片段。有个同事在聊天时说:那些有钱人,就是爱装逼,买车非要买什么奔驰宝马,穿衣服穿几千块钱的。买个大众本田或者几百块钱的衣服,又能差多少呢?后来他真的打算买一辆车,问我的意见。我说你不知道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在经济条件允许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你就看那些比我们有钱的人,他们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就对了。

虽然我这个建议跟他之前的想法有冲突,但我的观点是:人家既然比我们有钱、比我们厉害、他们的学识、观点看法,必有过人之处。在总体决策上,有事实上的证明,比我们有优势。

当然总有个别的例外。但这里不接受抬杠。从概率上说,肯定是这种结果的。

回到第一个谈话聊天我们吹牛逼的那个问题。那些马后炮话之事在我们行动或者决策的时候,可能并非我们决策或者判断错误。这原本就是我们的正常判断,当时正确的决策。如果时光倒流,我们一样会选择这个结果。

我们选择要不要不听从某个建议,肯定是我们自己决策上出现未知因素。给我们建议之人,我们意识里会根据她的学识、知识专业程度对他的建议做一个可信度高低的评价。如果我觉得这个人不如我,那么我对它的可信度可能就不会超过50%。如果跟我一样,也就对半分。对一个比我厉害的人,那么我就会倾向于采取他的策略。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办法。比如我认为他不如我,(这个也是属于个人学识多寡的对另一个人判断,可能有偏颇,但没法避免。)可信度只有40%的人,他给我的10个建议,可能只有4个是对的!在我不知道哪个建议是对的情况下,那我的策略肯定是不采用他的建议,尽管在当时当景他说的可能是对的。

而他们过后马后炮说的那些话:都怪你当初不听我的话、当时让你这样做,你非不要等等等等。这些话,只是就概率里面他判断对的那40%。如果你这件事要按他的建议做对了那些40%,那么还得在其它事情上承担他说错的那些60%的错误代价。

只是生活中大部分人对那些说错了的60%的建议,都会选择忽略掉!不是故意忽略,而是不自主选择性的遗忘。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地举办了抛硬币比赛!1600个人参加。抛到正面的胜出!第1轮下来有800胜出。第2轮有剩下400个人胜出。然后这么一直下去,直到第10轮胜出的最后一个人赢得比赛,拿到了巨额奖金。

然后这个人得到了抛硬币大王的称号。开始出书,四处演讲,开办培训班,传授他高超的抛硬币技术。

看了这个故事都觉得很滑稽。但这样滑稽的故事,在现实生活,无处不在的成功学鸡汤文里随处可见。

道理很简单,人们并不是不懂。只是选择性的遗忘。人们只会看到胜出的那个唯一结果,而并不会深究这个结果产生背后的逻辑。

我不否认那些成功学鸡汤文里某些人的辛苦努力,拼搏向上。但是你如果亲口去问一下马云或者马化腾,如果让他们再次回到原点,还能不能再一次创造现在一样成功的商业帝国?估计他们也不敢拍的桌子说可以。

奥运会田径百米冠军比赛,拿了冠军的选手,拿了金牌、赢了奖金,上电视访谈、代理品牌、街拍广告!收入可能是第2名的几万倍?

难道第一名就比第二名努力几万倍?第一名可能就比第二名就多了0.01秒。我想他们俩的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应该差不多!但第1名和第2名中间却有百万倍的财富收入差距,最后的这一个差距就是一个抛硬币的结果罢了。

人们只看到了硬币落在正面的那一个!而后得出的结论:胜利的那个人100%是经过努力得到的。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对的。下一次抛硬币,他还是一样能抛到正面。

每个成功都有努力和运气构成的!但这两者的占比,就各不相同!天时地利人和、出生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天赋、社会因素、当时当地个人状态都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这些因素,只能划归为偶然,是为运气成分。

我们回到第一个议题,我们判断某个人的建议能不能采纳的时候,应该把他的运气成分考虑在内。不是只对他个人的单次建议,或几次建议作为判断依据。

​平时不知道怎么做,就照着比我们厉害的人,他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做就。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跟对人才能做对事。—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但是,“厉害”这个概念我们怎么判断?难道谁赚的钱多?谁有的钱多谁就厉害吗?

我们不能把从1600人中最后决胜而出的那个抛硬币的冠军,认为他很厉害。这个抛硬币的冠军,他的运气成分占了100%,把这个判断因素放进来一抵消,那些抛硬币的技术心得,就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了。

如果跑步冠军的第1名和第2名,你要报其中一个人的培训班。你应该报哪个?那我肯定选择报第2名的。因为第2名收费肯定要比第1名低很多呀。但是他们的技术、能力,心得估计没有太大的差别。抛去运气成分,他们是一样的。

​大家最关心的跟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炒股。大家都知道,七亏二平一赚!大部分人常常是看到张三王五买哪个赚到钱了,也追着去买。菜市场大妈告诉他内部消息,哪个股票要涨了.....买之前想一想你现在是属于那个一里面的,还是属于二里面的,还是属于那个七里面的群体?到了牛市,大家都往里面冲,那时70%的人都会赚钱。按上面那个七亏二平一赚的原则,这些70%的人的钱能装到兜里去吗?都只是在赌桌上数钱。那些听谁谁的建议而赚到的钱,在当时只是一个抛到了硬币正面的情况罢了!

还有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东西。有四点不同:好的、差的、贵的、便宜的。贵的和便宜的我们很容易判断。好的和坏的大部分很难区分出来。那么买东西的时候,选择的原则那肯定是选贵的。贵的不一定好,但是好的一定贵。按概率来说,便宜的里面30%是好的,而贵的里面70%好的,这个是自由市场的选择结果,便宜的东西卖贵了,迟早会卖不出去?而便宜里面好的东西买的人多了,供需少了,价格肯定会往上升。在我们没有专业的鉴别好差的情况下,肯定应该去选贵的,这个选择胜算要大很多。买东西要去超市,去大的商场!要选择大牌子,买家电要选大厂的,网店要选择旗舰店!这些是大概率买到好东西的选择策略。

这样又引出一个问题。难道不可以去挑那些便宜里面30%的那些好的吗?可以货比三家,我们可以学习一下鉴别好坏的方法!

这个说法确实没错。但是货比三家,学习鉴别物品好坏的方法,需要不少时间和精力。我们到菜市场里面,跟好几个卖菜的阿姨扯了半个小时,确实能省个一两块钱,且在这跟卖菜的阿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你还学会了不少嗯砍价的心得体会,似乎是划算的。

但是如果我多花个一两块钱,把这30分钟拿来看书,写个日记,练练书法,弹弹琴。这两者一对比,两三块钱和30分钟学习看书练练技艺孰轻孰重?甚至我觉得多花两三块钱买个30分钟清闲都很划算了!

回到开头,为什么有些人都喜欢买奔驰宝马穿几千块钱的衣服,买高级的东西,去高级的酒店吃饭,我觉得这种行为并不是傻、不会省钱,更不是装装逼。他们不做那些五五对分抛硬币的无用功,更别提那些低概率胜算的傻事!在所有选项里面,尽量选一个胜算最大,风险最低,消耗最小的,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