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本质,是合作
01
因为重新搭建团队,这几天面试了不少人。让我特别意外的是,都9102年了,居然还有人抱持着一副“你就是想压榨我,就是要我帮你卖东西”的态度,招人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为公司创造价值,可同样的公司也会给你回报啊!对于这种一副好像公司招他就是为了占他便宜的人,我只能客气地请他离开,只有能够认认真真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了解公司需求的人,我才愿意好好沟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合作。经济学里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用一支铅笔的生产过程来说明合作的重要性,一只小小的铅笔,它的原材料和生产过程,都需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合作与努力。如果离开了合作,我们连铅笔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日用品都无法获得,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绝不会再有人说,谁可以不依赖别人而独立生存。
也许有人会说,工作是我付出时间和劳动,以此换取金钱,明明就是公司雇佣我,这怎么是合作呢?其实工作的本质是个价值交换的过程,双赢的结果是:员工努力工作产生价值,同时在公司获取学习,深造的机会,公司为其价值支付价格,这个过程,毋庸置疑,是合作。
02
在有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心理学与经济学绝对是一致的。举个例子,一个妈妈想让孩子上床睡觉,可孩子还想玩,这时妈妈说“宝宝快睡觉吧!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孩子一听讲故事,立刻放下了手头的玩具。在这里,孩子提供了一个商品——早睡的行为,妈妈用讲故事来进行交换。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每采取一次行动,就是在跟对方做交易,交易的目的是为了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求。
其实,只要从合作的角度来看,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好解决。还是举个亲子沟通的例子,有时候父母会很着急出门,可孩子偏偏磨磨蹭蹭,半天也弄不好。父母往往就急了:“你怎么这么慢,快点!我忙着出门呢!”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没什么好生气的,不过是孩子拥有一个商品——快点收拾,可现在他觉得价格不合适,不愿意拿出来交换。父母该怎么办呢?提高报价呀!比如,父母可以换一种态度:“宝贝,帮帮忙,妈妈上班要迟到了,你可不可以快一点?”这样一来相当于是提高了报价:第一,父母给出了让人舒服的语气;第二,父母承认了这是孩子在帮自己的忙。今天孩子帮了父母,日后父母可能会以其他的方式补偿回去。孩子听到这里,觉得划算,成交,于是就把速度加快了。
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并不会如此,他们往往会自寻烦恼,比如不断催促,用语气给孩子施压,或者直接开骂“你怎么这么笨啊!半天也收拾不好!”这样的行为,就好比你去买东西,卖家的价格超过了你的预期,你没有坐下来请卖家降价,反而开始骂卖家,逼迫对方必须把东西卖给你。结果会怎么样?对方绝对不会把东西卖给你,是不是?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大人越吼,孩子越磨蹭。大人越生气,孩子越不配合。最后大人忍不住把孩子揍一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在和别人相处时经常犯的错误。错在哪里?错在我们没有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合作,反而觉得他单方面应该听我的。前者是关系视角,后者是个体视角。当我们带着个体视角去和人相处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我有一个需要,你应该满足我”,但事实是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到失控的烦恼当中,甚至还会演化成对别人的怨恨和攻击。
03
那要如何解决呢?答案就是两个字:合作!
以一对夫妻的生活为例,下班回家后,妻子直接进入厨房开始做饭,这并不代表丈夫就享有被妻子伺候的权利,而很可能意味着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妻子负责做饭,丈夫负责刷碗。晚饭后两人一起出去看电影,选择的是妻子喜欢的文艺片,之后妻子陪丈夫玩上几局丈夫喜爱的游戏。在这样的合作中,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你也可以理解为恩爱),这样的感情无疑是加分的。
可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丈夫回到家,叫妻子做饭。妻子说我为什么要给你做饭?丈夫说老婆就是应该给老公做饭的!或者两人一起去看电影,丈夫说凭什么每次都看你爱看的爱情片,为什么就不能看我爱看的战争片?妻子说你爱我,你就应该听我的!我的心情就是比你重要!那你可以想象,他们之间一定会闹得不可开交,这段关系就处在减分的状态。
好的关系,一定是双方都要被满足的。亲人之间的关爱,恋人之间的撒娇,朋友之间的义气和承诺,都可以带来满足,都可以成为合作的媒介。所以,在关系的合作中,我们强调的并不是单纯的交易,而是各取所需,相互满足。想要获得一段好的关系,没有谁可以坐享其成,必须有所付出。
04
有人可能会说,是的,我愿意付出,可我单方面的付出又有什么用呢?我付出了很多,可对方根本不领情啊!的确,在人际关系里,一个人付出的,并不等于都是对方想要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有差异就会带来误解。
丈夫和妻子一起去逛街,丈夫说:“你的衣服已经不少了,我们还是少花点钱吧!”丈夫心里想的可能是把钱存起来用在其他更需要花钱的地方;而妻子的反应可能是:连衣服都舍不得给我买了,你果然不爱我了。逛街的一路上,丈夫的手机响个不停,丈夫心里的想法是我工作这么忙还陪你逛街,我为你付出了很多;妻子想的却可能是你就不能好好陪我,非要不停地打电话发信息……
这便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看起来真的很糟糕,但更糟糕的其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付出了很多的背后,到底是在满足谁的需要?
作为家长,特别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学习。父母可能会推掉很多应酬陪着孩子做作业,家长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孩子往往不以为然:谁让你们这样做的?我不需要。父母觉得很委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爸爸妈妈不都是为你好吗?
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努力付出的背后,满足的其实只是父母自己的需求,孩子没那么热爱学习。因此,在每个行为的背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究竟是在满足谁的需求?是自己需要还是对方需要?或者是我觉得你需要,实际对方根本不需要?
于是,我们需要坐下来沟通:你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对你有一些希望,你就可以对我提一些要求。我到底要做什么才是你觉得好的?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就可以跟孩子沟通:你到底想要什么?孩子可能会说:我想要打游戏。父母思考一下:只要你的成绩能够进入前10名,就可以每周六玩两个小时游戏。孩子觉得可以,然后父母就看见孩子自觉地去学习了。
看吧,关系的本质就是这样:我先满足你的需要,再提出我的要求。只要做到这一点,95%的人际关系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