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平乐》看李兰惠的凄惨一生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寒烟若黛

她,是幸运的。

出身卑微,却有幸得到皇帝垂怜,并诞下一子。

她,是不幸的。

儿子终成太子,但她却不能和儿子相认。甚至不能听儿子喊她一声母亲,哪怕一次。

寻常人家的司空见惯,对于她却比登天还难。

得知身世的皇帝赵祯,马不停蹄连夜敢往永定陵,迫不及待要看生母。

听到儿子的声音,一门相隔 ,一个在门内望眼欲穿,另一个在门外与阻谏他的人据理力辩。

身为皇帝,却不能护母周全,何谈孝道?又怎能做天下表率?

可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皇帝母慈子孝,百姓心中,您的母亲是刘娘娘,刘太后,而不是李兰惠。

当你打开这扇门,你又何去何从?

一边是怀胎十月 ,血浓与水的骨肉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大于天、尽心辅佐他的嫡母刘娥。

只听声响,却看不到儿子的容颜,一丝希望灰飞烟灭,李兰惠读懂了儿子的孝心和无奈。

虽然贵为天子,但并不是事事都能自己做主。尤其是儿子还未成年。

皇家无家事,文武百臣,都会阻止他的冲动和莽撞.

作为母亲的她,怎能让儿子为难?

遣奴才手捧经卷,献给官家和太后,并称:自己奉先皇之命,守黄陵,日子过得宁静、安逸。当今太后精心辅政,与官家母慈子孝,是大宋的福气。愿官家做个好皇帝,为民表率,愿大宋国泰民安。

李顺荣的爱是理智的。

相当年,自己青灯相伴,是太后刘娥把她接到宫中,并待她亲如姐妹。

刘娥深受先皇恩宠,苦于无后。神庙祈福之时,遇到李兰惠。

在先皇和刘娥心目中,李兰惠只不过是一个借腹生子的奴才。

所以,赵祯一出身,先皇宣布:皇后刘娥产下皇子,绵延子嗣。

李兰惠清楚:那个被他唤做六哥的少年,已经不是六哥,他是当朝天子,百姓心目中的官家。

儿子的身影远去了,李兰惠的心也在滴血。

明明互相惦念,却永不能相见。恨,怨,李兰惠的心中应该都有吧。

但先皇的遗命必须遵守 ,先皇一定有先皇的考量。而先皇的遗命是:太子继位,太后辅政,李顺荣守陵。

先皇也知道委屈了她 ,但别无选择。李娘娘是太后的不二人选。她只能认命。

身在皇宫的赵祯,时时刻刻牵挂着生母,各种赏赐,但都被人偷偷截下。

善意的关怀,也许会给她带来灭顶之灾。

远远的关心和牵挂,也不能如愿以偿。

常常问身边的心腹茂则,李顺荣可有回话,但每次等来的只有失望。

李兰惠不能做僭越身份的事,赵祯是她的儿子,但又不是。他只能属于整个大宋,属于他身边的刘娘娘。

那一年,李顺荣病危,马上接待外来大使的赵祯闻询,只能告诫自己,今天,万不能失了礼仪,万不能失了礼仪。

心怀天下的他,在亲情和大义面前,永远选择的是后者。

甚至连送母亲最后一次也做不到。

恩师晏殊出来请罪。身为皇帝陪侍,不告诉皇帝实情,以至于皇帝不能亲孝生母,吾之罪也。请求皇帝降罪,以慰直臣,正士风,安民心。

“朕不知生母事,所以不能尽孝。”“朕不知生母事,所以不能尽孝。”皇帝痛苦的喃喃自语。

李兰惠的一生可谓凄惨。

无数个深夜,我想她也曾怨恨命运的捉弄和不公。

但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一切的安排似乎是最正确的选择。

其实,在她心里,她从不敢奢望自己能和皇帝相认。

甚至连一个母亲偷偷的关心也不敢有,她没有給儿子捎去只言片语。

“她从没有奢望啊。”赵祯终于读懂了母亲。

我常常想,人生无常 ,公平与否,真的不能妄下结论。

环境不同,时代不同,公平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从私情来看,这一切都不公平,但面临国家存亡、民族大义,这一切又是最好的选择。

精忠报国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功高盖主的韩信,无辜陷害,死于非命。

纵观历史长河,有多少冤死的灵魂?

李兰惠的一生,输就输在了那个朝代,那个时代背景。

可怜,可叹,可悲!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她死后,终于以太后之服下葬,以水银护体 ,与刘娥两宫并立。

虽然这一切来的有点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