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边关月教育

我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所思、所感

2018-02-20  本文已影响746人  塞北清寒
我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所思、所感

我曾骄傲的挺着胸膛,在晨光里驻足远方,深情的凝望,如雄鸡报晓拍打着翅膀。仿佛理想早已被我收进了行囊。我骄傲我生于华夏,我骄傲我生于东方,我骄傲我生于孔子的故乡,那里有我的根、我的黄色的皮肤,我的文化、我的信仰……

这里是每一个普通的华夏儿女的梦,曾经却不曾的虚无。这是我们这个有着庞大的农耕民族信仰的希望。这片土地,我们的祖先挥汗如雨,这片土地我们的祖先战胜了贫瘠,这片土地我们的祖先耕种过理想,这片土地,我们的祖先收获过安康。有多少达官显贵一样深爱着这片土地,同样又有多少寒士对故乡的土地眷恋依然。

这片土地我们没有理由亵渎它,没有理由伤害它,没有理由贬损它。时代不同了,我不想说世风日下,世俗终究不会成为主流。这片土地上是勤奋者的沃土,尽管生长出了,富贵与贫穷。

古代封建王朝让苛政猛于虎,人民的生命如草芥。近代我们承受了百年的屈辱,在那虚伪的共和时代人民饱尝了战争的痛苦、血腥与白色恐怖。在奔向黎明时分的路上,黎民百姓从地狱般的生活中龃龉前行,终于在百年之后久违了和平。和平带来了幸福生活,一切百废待兴,人民开始休养生息,这个国家的千疮百孔开始渐渐的愈合。在20世纪末,我们抚平了由于积贫积弱导致的大部分内政问题。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国家的人民用勤劳和朴实为我们的综合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这个国家厚积薄发,30多年经济的加速腾飞让民族复兴的理想初见端倪,但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又让我想起了2000年前的呼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经济腾飞的30多年,让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起初的温饱开始,人民渐渐的感觉到了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很多精神上的追求。人民更加意识到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教育事业也成了重中之重,抓好教育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延续,甚至胜过一个种族生命的繁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魂,假如一个民族文化出现了断层,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对未来的憧憬。

我出生在80年代,那时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还保留着村小,那个年代之前出生的孩子几乎都在村小上的小学。那个时期由于国家的教育资源不足,每所村小都有着一群庞大的民办教师队伍,后来逐渐的大部分民办教师经过深造都转为国家公干教师了。那时民风还非常的纯朴,人们很务实,老师们也特别的朴实无华。多数身穿自家做的衣服,脚穿着自家纳的千层底,一身稍儿的颜色都那么的素雅(其实颜色很土,但是衣服很整洁),胸前一般都别一支钢笔,在我的记忆里,这才是真正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可称得上是先生的授业恩师。我的记忆里老师是那样的庄重、不怒自威。我记得我的小学班主任杨老师,是一位女老师,教我们时三十多岁,她是一位坚强的老师。每天都骑着一辆老旧的永久牌28车子,寒来暑往、顶风冒雪的往返于学校与家的路上。夏天下雨时,披着雨衣,穿着黑色雨靴,冬天经常围着一条粉色的棉围脖,努力的顶着风雪,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严寒。每个学期开学时最期盼的就是老师给我们发新书,我喜欢新书的味道,那种书香我永远都会铭记,现在也懂了是知识的馨香。每年的刚入冬的时节,老师又变成了一个泥水匠――领着我们班里的男生们搭暖炉,也会弄得裤脚上许多泥浆,这样的老师很亲切。那个岁月远去了,村小也并校了,我的母校早已拆了,它的过往封存在了记忆里了,那个时代的师生真实的情感也随着远去了,不见了踪影。我的老师只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教师的一个缩影,他们尽管艰苦,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视教书育人为最神圣的职业,神圣的不允许世俗的沾染。但当时他们也遭受着一定的不公平待遇,平时工资不高,经常又被上级部门克扣工资,为了生存他们反抗过,多数时候都不了了之,我记得大约是在10年之后老师们的不公平待遇才得以解决,可是那时有很多的老师已经不得已离开了教师队伍。社会也许对于这些人留下了永远的亏欠。

老师是坚韧的,像极了山顶的一棵棵松树,永远挺着坚强的风骨。老师是智慧的,能洞察世间的很多事,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老师是清高的,似出水的莲花,清高的不造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过去我们的社会矛盾重重,刚解放时,教师曾被人瞧不起,那时老百姓们戏称老师为“臭老九”(起于蒙元时期人分等级:妓女是第八等,儒生第九等,乞丐第十等)。直到过了动荡的十年迎来了改革开放,这一群体才得以翻身,老师这个队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夹缝中艰难的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这也许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才能担当一个民族的大任吧。

我曾看见过一篇题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我看了标题之后,以为只是一个噱头而已,莫非严重了吧?于是,我带着疑问读了下去,看过之后,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和愤懑,我抛开对其文的笔触优劣的品评。文中的记录性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并不是以一个针砭时弊、愤世嫉俗的想法评头论足。也许很多人都清楚得很――就是现在全国各地都存在的补课的风气。由于高考竞争激烈,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考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和命运。逐渐的高中生有条件的家长就会找老师有偿补课,为高考冲刺的那一刻打着提前量。这种情况其实可以理解,因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有的孩子家长看见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开始补课,而且效果又很明显,为了孩子的未来,就是咬着牙也要让孩子补课,要不然孩子的成绩就会被落下,那时并没有形成规模,但是补课就这时开始盛行了(但是实在家里没有条件的孩子看着别人补也没办法,穷人家里的孩子只能通过自己的更加刻苦成绩才能不至于被落下)。起初的补课是纯粹的补课,因为平时上课老师们在课堂上都一视同仁,知识点会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课下的时间补课成绩进步,无论贫与富都是孩子的勤奋的回报,这种环境下还可以算作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到后来的学校“全民”补课时代的到来导致了课堂上的老师讲课的知识点缩水了,也开始带有色眼镜对学生区别对待了,我只能理解为人性的恶释放出来了,毕竟补课费又越来越高太诱人了吧。虽然咱们国家有钱了,免收了学生们的很多费用,但是这些钱和补课费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况就不得不考验着学生家长们的钱包了,孩子们苦,穷人家孩子们更苦,当自己还在赛场上拼的挥汗如雨时,其他选手早已开着赛车从他身旁轻松的急驰而过。我打个比方:就如同打游戏拼装备,自己打下来的装备有限,得用钱买更好的装备吧,最后拼的还是钱。所以在贫与富的两大阵营里,富人家的孩子出人头地的必然越来越多,穷人家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少最后会寥寥无几。这是中国的教育现状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的进程,最后影响的将会是未来中国几代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改变了,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呢?但是老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你们把握着中国未来的命脉。为人师表一定要本着真心、诚心、素心、高贵的心教育下一代,人性是贪婪的,但是老师是高尚的,一定不要让金钱迷住了眼,让世俗玷污您高贵的灵魂。

以上所述是我们当前的高中存在的状况。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状况现在的初中同样存在着。如果你认为可以理解,那么还不止于此。现在的小学校的老师们也不乏不遗余力的复制者……

古人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日针对教育改革而言,对于家长来说“改革与不改革,亦苦”。

谁又能做百姓的喉舌呢?在这种世风的熏陶下,人们不得不变成了顺民。也许在黑暗的世界里正存在着“旌旗蔽日”的乱象,我也相信在这里有绝望的正义之士,但是更多的是明哲保身的智者,希望百年之后你们的灵魂永不腐。但是我更相信流芳百世的依然是正理,是大道永恒。

物质上的满足也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让一部分人变得穷奢极欲了,变得忘记了自己的根本,‘物极必反’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感谢我们那个年代,我遇到了最好的领路人。也许那时我们享受到了中国最纯粹的教育资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