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红楼》小酌

2021-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十八先生

最近在一些安利之下,看完了几个《红楼梦》的解读系列,蛮有趣,可以说是印证,也可以说是颠覆,短短八十回尚且如此,似乎有没有结局已经不大重要了。

或许但凡是美的东西,多少都有些残缺的。唐僧师徒取经回来掉到河里,经书湿透了,晒经时又弄破了几页,唐僧心疼,孙悟空说“天地本不全,经书不全,非人力所能为也”。张爱玲感慨“红楼梦未完”是人生一大恨事,大概不忍如此百年佳作,偏偏是个永远没有人能填好的坑?

尽管后来的翻拍里,宝钗黛三人的年龄大多比较大,但其实,在书里,他们也不过十岁出头,干练如王熙凤,也不过十七岁左右的样子,早逝的贾珠差不多二十岁,整本书从头到尾,呈现的其实是几个主角的青春期。他们的纠结痛苦,说的胡话,嬉笑怒骂,是发自年岁天性的反应,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的渴望,是最真实鲜活的——除此之外,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本把一群人的青春期呈现得如此全面的作品了,这么看来,“少不读《红楼》”真的是大大的可惜了。

可偏偏是这样一群青春年少的人,却构成了最让人唏嘘不过的末世伤痛群像。哪怕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十三四岁已经足以为人夫、为人妇,但还有比风华正茂遇上大厦将倾更残忍的么?

大厦将倾,无一人幸免,繁华消散,无一人无辜。悲剧迷人之处正是其本身的不可逆转、万事注定——宝黛钗三人的性格和命运注定了这般结果,其他人的性格和选择注定了无法逃避,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这朱楼轰塌之时,也不过是一只被压死的蝼蚁,真能成为旁观者的贾雨村之辈,也当为自己的后来的选择和先前的举动负责。

宝钗之凉薄,黛玉之痴重,一是”冷香丸“,一是人参养荣丸,或许的确是两个极端,但我们真能说宝钗凉薄么?《红楼》读到后来,难免疑惑,宝钗什么时候喜欢上宝玉的,她当真喜欢宝玉么?还是,她喜欢的只是她心心念念的“金玉良缘”呢——所以“金玉良缘”究竟是什么?只是通灵宝玉和金锁的匹配而已?从头到尾,宝钗时常规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宝玉也怒气冲冲地对比宝钗、黛玉二人的差别——若黛玉也是如此,宝玉早就与她生分了。

因此不难推测,哪怕终有一日,宝钗真的成了“宝二奶奶”,人生追求的天差地别也将成为二人感情的导火索——宝钗梦想着成为贾母、王夫人那般坐镇家族的女性,而宝玉却只向往着绝对的自由。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对宝玉深情如许的,或许真的只有黛玉一人——她爱其所爱,万般牵挂,关切其宝玉、关切其身体、关切其生活的点滴,进而关切这个完整的人,这份唯一的深情,注定了其一生血泪,真的只为宝玉一人而流。

年少时候的深情是神圣的,不染尘俗却平素的。宝玉之深情处,在于他总是希望自己有的好东西,别人也有,这种类似“博爱”的情感,为人们所熟知,但真要践行,却需要极其浓郁的心灵气力;而黛玉之深情,却在于独钟,别人如何她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牵挂着宝玉一人,只希望宝玉好,这种“好”并非代劳式的包办,而是纯粹的、守望式的期许。当宝玉挨打时,黛玉从心底里挤出来那句“从今往后,你可就改了吧!”如今读来,仍觉得令人心动。

哪怕这些深情与淡薄,在太虚幻境里都是虚幻,纯粹的美好也总是动人。那是神瑛侍者下凡后第一次再见警幻仙姑,是入梦,也是魂返,在这个动作实现之前的种种描写似乎都为了成全这一刻的梦境。但梦境终究是虚幻,而“警幻”二字,本就是“警醒虚幻”之意,“虚幻”即是“空”,是佛家的大乘,“仙姑”是道家神仙体系里的一分子,由此,佛与道又一次相遇,就像空空道人和渺渺和尚的存在。

只可惜这世上许多纯粹的东西,最终都难免面临湮灭的命运,大观园中的人们也是如此。有人说,《红楼》绝妙之处在于,其中的每个人都是活着的,或许一开始是作者创造了某个人,可后来的故事,却往往是这个人自己续写下去的——作者已死,而人物真正有了自己的自由。

在大观园里,有着至真至纯的心,也有着假模假式的勾心斗角,像极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群像。可又有谁在守望着那份珍贵的青春和自由呢?诗社分分合合,其中人或是嫁作人妇,或是远渡重洋,或是作茧自缚,或是槁木死灰,……最后坚守于此的好像寥寥无几,可有趣的是,世俗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始终格格不入,李嬷嬷和薛姨妈并不懂宝黛钗三人的谈话意味,贾政不会明白儿子的天真,更莫说“狼舅奸兄”之流。

有的人选择了世俗的世界,有的人坚守于天真的时空,究竟是同流合污还是八风不动,好像每一个生命都在经受着考验。到后来,烈火烹油、鲜花著锦成了明日黄花,而深情永恒,惨剧常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