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阅读书籍收录

女排夺冠揭示学习的硬核规律:赢的背后是死磕基本功

2019-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模型思考力阿拉丁

本文有 7260个字,估计阅读时间为8分钟,笔者作为从教15年的理科课外辅导老师,以女排夺冠引发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思考,阐述如何在学习中“死磕基本功”。

引子:中国女排的故事

2019年女排世界杯9月29日,在日本结束,中国女排连克强手,取得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载誉回国后,也登上了国庆阅兵后的群众游行花车,最后一个压轴出场。

在临近国庆的这些日子里,中国女排以“N连胜”的整齐姿势持续刷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女排夺冠之后,人民日报官微更是连续几天发了七条和女排有关的新闻评论,可想而知,中国女排的夺冠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振奋,女排精神代表了我们举国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精神。

大家可知道,在7年前,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排四分之一决赛的赛场上,中国女排不敌老对手日本队,止步八强的那个晚上,中国女排队员在场边泪如雨下,现任女排主教练当时的比赛解说嘉宾郎平,也在离开场馆时泣不成声。

那时的女排可没有得到像今天这么多的关注,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然完全脱离世界强队之列,跌入了低谷:

队员结构老化,老队员伤病严重,年轻队员难当重任,打法保守,技战术水平低。

2013年,一向呼声极高的郎平二度出山,带领这支集压力和困难与一身的“新郎家军”开始了重回巅峰之旅,中间有质疑,有遗憾,有惊喜,到最近世界杯连冠,赞誉漫天,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这支女排实现了从低谷到巅峰的蜕变?

上任伊始,郎平就说:“分析了一大堆问题,我们只解决我们能控制的部分,那就是:基本功缺练,那咱们就苦练,苦练每一个细节!”

于是,从老女排传承下来的魔鬼基本功训练又重新出现了。

队员们光上午就要发球100个,扣球200个,垫球300个,每天除了5-6个小时的睡眠和三餐的时间之外,都在训练场磨着,就是去打比赛的飞机上,也得抓紧时间练习静力。

就拿这次世界杯来说,只要备战期间,几乎都是一日三练,连午间都只能靠着场馆的休息室里吃饭和香蕉充饥。

我们来看一下,女排两名主攻手朱婷和张常宁的日常训练:

在央视的纪录片里,提到按照惯例,一个排球运动员卧推能达到80公斤,就能应对国际赛事,而张常宁卧推能达到120公斤,要知道,当年姚明刚到NBA是卧推是150公斤,而刚刚在本土举办的男篮世界杯上铩羽而归,未能拿到奥运门票的中国男篮,平均卧推成绩不过也就100公斤(非官方数据,但是根据网络数据笔者还网上浮动了10公斤左右)。

可想而知,女排队员们是用汗水浇灌和雕琢出了这份荣耀。我们别只在赢的时候献上喝彩,更应该关注赢的背后的汗水和艰辛。这背后有一个关于赢得竞争的硬核规律:死磕基本功

关于初高中学习的误区

国庆假期,笔者在自己的培训班上,对着一群高三的孩子,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他们听,主要是想让他们明确一个事实:高三复习决定了最终的高考分数,而分数决定着孩子们今后在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起点,而高考分数的提高,不在于你做过多少题,抄过多少笔记,而在于,你在高考时把脑子里储存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组合调取出来,又快又准确地解决试卷上那些大部分没见过的问题,而要具备这个能力,必须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死磕基本功。

在笔者十五年的理科(数学物理)课外辅导生涯,见过太多学习的误区:

误区一:学习就是做题

在老师超量发题,超量布置作业的大背景下,学生们陷入完成作业和题海中不可自拔,不区分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股脑的从头做到尾。

在作业中难题的无形指引下,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那些难题、不会做的解题思路上去了,却忽略了思路背后支撑的基础知识。以至于,看似会做或者听懂的题,实际上都是浮于表面的“懂”,题境一换,还是不会。

误区二:学会了的不停学

人总是会选择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先做,心理上总是会亲近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那么学生也一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优势的学科的作业先完成,而学科又有那么多,到最后,分配给弱势科目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以致于优势越来越弱,弱势越欠越多。

而这个选择过程也会给学生们造成一个错觉:我在学习啊,我在写作业啊。其实感兴趣的科目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他在反复做着自己会的题,相当于一直在舒适区里学习,对学习时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那些留在后面的学习内容,往往才是孩子们真正要花精力去掌握的。

所以这种不停地学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这是一种“伪学习”,真正的学习要有效果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并能随时随地快速调取出来

误区三:只向结果要答案

无论什么科目,孩子们对待做过的题,总是只管对错;对待听过的题,只求懂与不懂;对待问题的解决,只问解决过程,不问过程如何思考得出。

很少思考对错背后的原因,对的,心中欣喜,错的,红笔写出正确答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听懂了就觉得自己会了,不懂也就搁置在那里了;抄笔记也是抄结果抄解题过程,而不去记那些没有写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误区四:假装在努力

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实际注意力没有放在思考学习这件事情上, 看似努力的学习,因为不专注,就是在演戏,就是在“假装自己在学习”

很少有学生把学习延续到课堂和自习以外,他们总以为只有坐在书桌前就是学习,但是注意力大部分停留在学习以外,所以,浪费了很多潜意识巩固学习效果的时间,那就更不用说那些连正常学习时间都是身在心不在的时候,所以千万不要以学习时长来定义努力程度

出现误区的原因

出现这些学习误区,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客观上

考试的压力,造成了考察学校绩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和升学率(包括优秀率,好大学率,高分人数等),以至于老师和学生都把目标放在了:做题,答案上。

加之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那么多,不可避免地要在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上,有所取舍。

还有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很少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实施的标的来重视过,所以孩子们也不知道科学的学习方法究竟是什么?都在用从小到大养成的朴素的学习方法在应对学习。

主观上

大脑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认知吝啬鬼造成的。

认知吝啬鬼是指大脑经常依赖简单有效的策略来评估信息并作出决策,即利用直觉判断系统,以减轻认知的负担。简而言之就是,能用简单的方式,绝不用困难的方式去思考。

有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大脑很贴切:它所有的思考都是为了让自己不思考,一旦得出结果,我就不动了。

大脑的这个特性,使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趋易避难,得出答案就停止探究,甚至碰到障碍就躲避。所以一直有人说,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反的就是这个大脑特性。

正确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初高中学科学习正确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什么呢?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选自:采铜《精进1》139页)

学生的学习,应该以解决问题能力作为终点,而所有的学习动作,都以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为目标,死磕解决问题能力的各项基本功。

那么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①语言和信息的理解能力

②自我提问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熟练完整记忆基础知识的能力

④快速准确提取和调用知识的能力

⑤制定、解构解决方案 的能力

⑥反思的方法,归纳整理的能力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迷惑:天啦!这些能力都这么抽象,还叫基本功?还要去死磕?

关于脑回路

其实没这么复杂,这些基本功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修路,自己在自己的大脑中修路,修大脑回路,让大脑回路越来越宽,越来越通畅,那么这条路就修好了,对于某些信息,就形成了类似于肌肉记忆一样的快速反应。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者、核磁共振技术发明人小泉英明先生利用他本人发明的核磁共振技术观察学习状态下的大脑功能状态变化,发现了学习状态下大脑功能变化规律。据此,他给“学习”这个概念下了一个最具时代性的定义:学习就是形成大脑回路。

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大脑回路?当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会系鞋带,因为他的大脑没有一条这样的路:发出系鞋带的方式指令,指令中既有鞋带系好后的图样,又有鞋带绕法,还能控制手指。但是通过练习和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了一条路,知道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终能做成什么样子的脑回路,最后这条路代表的指令、动作都不需要任何的刻意为之,自然而然地就把动作做出来了,这时,关于“系鞋带”这一技能,脑回路已经修好,而且是高速公路。

想想,一个成年人,系鞋带是一件不需要意识参与的活动,边系鞋带边能聊天,唱歌,思考.....对系鞋带这件事,就如肌肉记忆一般自然而又轻松。

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大脑具有可塑性,哪怕是成年人也是一样,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需要记住伦敦两万五千多条街道错综复杂的网络,使得他的海马体比一般的司机要大,大家可以理解,脑回路形成后,会把现实中的街道映射到大脑里,随着不断地在工作中接通这条路,又接通另一条路,当不同的回路都接通,伦敦出租车司机选择从起点到终点的线路比一般的司机要快得多。

从这个两个例子中,我们理解了,学习,就是在大脑里面修路:

原本大脑中没有相关的信息、意识、知识储备,也就是说,不存在相关的脑回路,第一次接触信息或者知识时,类似于告诉大脑:从A到B有修一条路的可能性。

请问,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这条路会存在吗?不可能,只会永远地停留在规划图上,那么信息在大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

接着要做什么努力呢?首先要搬开这条本来不存在的这条路上的所有天然障碍,大石头,杂草,清理出一条非常原始的路的雏形,如果遇到河流还要架桥,遇到大山还要打隧道,诸如此类。这是学习的初期,理解内容,记忆内容,让信息、意识等进入脑子的阶段。

然后呢?还要整理路基,抠一些细节,来来回回踩上几遍,至少可以走人了,但是还是坑坑洼洼的,通行速度还是不够快,也就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偶尔还是会卡住,走起来费点劲。这就相当于知识的初步运用阶段,提取调用知识还略显生疏,对于某些节点,经常还是会受阻,不一定用的上来。

只能步行的山路,如何才能变成走汽车的马路呢?倒上水泥,磨平路面,这时,脑回路的通行速度很快了,用于一般性的交通没有问题,但是要加快城市建设,或者跨城市的交通,这条路就不够用了.这就相当于学习的熟悉阶段,能够应付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难度和综合性强的问题,还是有点捉襟见肘。

那怎么办?修高速公路,规划新的线路,拓宽路面,建设道路网络,让周边的路都因为这个网络联系在一起,这时你从A到B的效率就加快了,而且因为网络的关系,你还有其他线路的选择,对原来的路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学习的灵活运用阶段,反思总结归纳,一题多解阶段,形成知识网络阶段。

最后当你的脑子里面有很多条路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建立各条路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路网,到此,你的知识调取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真的成形了。

所以,学习就是去不断在大脑中形成脑回路,并把各个脑回路连接在一起的过程。

如何有意识地死磕基本功?

既然大家已经了解了学习就是形成了脑回路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去死磕基本功呢?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找一个好老师

女排之前的教练不知道要死磕基本功吗?肯定也知道,可是为什么走向了低谷呢?

有一句话:永远像有结果的人学习,因为结果不会撒谎

郎平自己当运动员就夺过冠军,当教练也夺过冠军,还带过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俱乐部排球队,了解世界排球的趋势,这样的人就是有结果的人,她知道哪些基本功有用,需要怎么练,哪些运动员可塑可造,哪些战术适合现在的队员,世界强队都采用哪些战术......

一个有结果的好老师,有两个作用:一是知道根据不同的环境,清楚哪里可以修路,二是知道怎么修路最快,最能快速变成“路网”。

也就是说,好老师,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习惯、性格特征,会有不同的方式帮学习者建立脑回路,而且有能力帮助学习者通过各种方式,把路上障碍逐个清除、磨平、拓宽。

所以了解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主要看两点:一、有没有过往的成功案例;二、有没有自己关于如何修路的教学体系。

第二点,学会自己科学的建立脑回路

建立脑回路第一步:初步理解信息、概念、知识,所用工具:2W1H

不停地就自己接触的信息,自我提问,引发自己的思考

注意,很多人以为这里的2W1H是提一个问题,其实不是,理解信息,只有不断地对自己提一系列的问题,才能把面对的信息解构清楚,才能在脑子里形成初步的回路,只是把原本的文字读一遍,没法初步建立脑回路。

WHAT: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结论是什么?这个概念说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的现状是什么?我有什么可利用的知识?关于这些内容我之前学过什么?.......

WHY: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得到这个结论的一句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不停地问为什么,并且自己回答这些为什么?

HOW:我要学会这个,需要做点什么?这个目标要实现,需要知道什么?还需要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利用条件?这个知识我可以用在哪些场合哪些条件哪些情境中,如何用?......

反复使用知识,制造挑战,不断试错。

既然是修路,怎能不自己动手呢?找到好老师,老师解决了“知道”,可是“做到”这件事,还是需要自己来。老师告诉你哪里有路,哪里有障碍,最后修路和破除障碍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

既然学习的终点是“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刻意地给自己制造些“问题”,别再已经修好的路上来回走,再走也不会把这条路延长哪怕是一米。

学习的时候,找到一条没修完的部分,或者找一条还没有开始修的路,去刻意地让自己去修,搬掉石头,除去杂草,平整泥土......然后呢,试着往前试探,这个过程中,修好的部分才能延展除去。

任何的因果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试错,才能找到真正的因果,所以必须大胆试错。

试错还包括,没有结果的思考。很多人对于没有结果的思考总是觉得是浪费时间,很沮丧。请放下这种心态,没有结果的思考,最大的好处,是为修正确的路勘探地形。你已经把这条脑回路周围的环境、条件、资源都已经考察清楚了,当正确的指导和反馈来临时,你的这条路的建设速度是惊人的快。所以,请在追求正确答案和结果之前,尽可能的花时间思考,这是脑回路形成的捷径,不是没有结果和浪费时间。

我曾经教过一个没有任何思考基础的高三学生,来我这里的时候,对于物理这刻需要大量分析和思考的科目,他几乎没有什么脑回路,我为了让他掌握脑回路的建立过程,先让他自己把某一模块的基础知识先看一遍,让他用自己的话写一遍笔记。

猜一猜,刚开始,这位学生的笔记是什么样的?

刚开始,这笔记几乎是照着知识点摘抄下来。接着,我会用一张白纸写出五个针对这一模块知识点的问题,这都是一些需要理解细节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几乎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我用引导他回到知识点本身,逐字逐句带着他思考基本概念背后的秘密。

这样就进行完成了第一步。接着,我会拿一道题让他思考,让他关注三个问题:求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有题目所说的这种情况出现?以这三个问题为依托,想一道题,边想便问他:你能用哪些刚刚理解的知识来解决呢?

这个过程,很漫长,有时学生冥思苦想,或者不知所措,或者思路错误,我都没有干预,等他真的花了时间和精力思考过了。我让他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全部用文字表述出来,给他解释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这样一节课,刚开始两个小时的课最多能讲一道题,但是三个月后,几乎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习惯之后,我再也不需要做前面两个步骤的引导了,因为,这学生每次上课来的时候,已经把这些内容自己走过一遍了,他已经是带着自己深思熟虑的问题来上课的了,那么一节课的效果和对他脑回路的搭建速度就会快很多。那么这个学生需要我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好。最终物理满分100分,几乎都是80分以上了。用时不到半年。

接受反馈,反思总结

无论试错结果如何,都必须接受反馈,可以是参考答案,可以是导师的反馈,可以是网络搜索的信息,知道自己刚才的试错的价值点是什么,有哪些对的地方和错的地方,是什么错误?是知识点理解错误?还是思路错误?还是方法是用错误?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所以,这一步的反思总结,就是为脑回路的拓宽,建立更加高速的脑回路做建设。

很多人学习忽略了这一步,对就暗自庆幸,错就自我原谅。然后再去看下一个,但是从错误中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而犯错就是证明你不会。

无论什么学习,如果能用一个反思总结的模板,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一次总结整理的闭环,那么学习就真的有效了。

④对于学科学习,还有一个打磨基本解题能力的方法,叫做:限时训练+混合训练

学科学习,尤其是应付考试的学习,是规定时间用最正确的方法解答混合在一起的所有模块的题目,以得出最正确的答案来衡量分数。

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对自己的作业和练习进行“限时训练”,每次练习之前,先观察好练习的数量,然后限定时间,开始计时,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练习,训练自己平时练习中对时间的紧迫感,不至于在考试中,因为时间因素,使得自己的脑回路阻塞,而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

而我们平时在学一个模块知识的时候,都是集中学习该模块的知识,做的练习都是这些知识,这时大脑该脑回路是持续接通状态的,大脑会产生一个错觉,以为自己脑回路已经修好了,但是,真正的学会,是随时随地的调用,等到考试时,是把所有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这时,大脑要不停地切换各条回路,一旦切换不灵,就很容易出现调取知识失败。

那么平时训练就需要做这些训练,把几块内容合在一起训练,交叉错落在一起,然后限时训练,训练自己平时切换脑回路的灵活性,接通某一路,关闭另一路,这种节奏性的练习必须放在平时练习。

总之,死磕基本功,建立基本信息的理解性和巩固性,以这些基本信息为路基,以自我提问进行修缮,反复运用知识来夯实,再去拓宽,连接其他脑回路,组成自己的脑回路网络。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而不是假装学习了。像女排一样,她们能赢,你也可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