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思辨
走近思辨
曹文轩说:“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加,越应当如此。因为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是与短幅作品很不一样的。短幅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
再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学生阅读的现状: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时,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十几分钟后,就会抓耳挠腮,左顾右昐,开始走神与分心。这与我们的教学中长期的短文阅读习惯有关,这还不是整本书阅读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你会发现学生面对整本书读不下去的问题,很难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思维的专注,持续与连贯,常常是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思维始终处在飘忽不定的碎片化状态。这种状态思维很难进入高度紧张,集中和活跃的状态,自然读不下去。
那么整本书阅读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坐下来,读下去,读进去。余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理念我认为整本书以及语文教学都适用:文本能说话的地方,就应该让文本说话。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群书并读,相互参稽相得益彰的读书方式。如果能用其他的文本来加深对整部书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学习《简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还可以阅读盖凯夫人们《勃朗特传》,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去解开读《简爱》时的一些疑惑,学生自己去动手发现,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让学生在交流时有了成就感,刺激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这样基本上就解决了坐不下去,读不下去,读不进去的问题。
有人经常会有疑惑:为什么我们要读这些经典呢?学生反映读不懂,为什么不读些易懂的等等。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经典?博尔赫斯曾经这样定义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换句话说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而且也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这就诠释了我们读经典的意义!那么我们让学生阅读经典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目的是通过阅读经典,让学生自主的建构人格和文化,让学生自身得以发展。让学生在整理书的阅读中重新发现自我。这就是我们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无论是群文阅读,专题阅读,主题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其核心问题都是深度思考,如何才能深度思考呢?首推思辨阅读,因为思辨阅读能够激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学习,而整本书因其自身的体量与复杂性,为思辨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思辨阅读表现为理性作为主导的阅读,是一种对话式、探究式、建构式的阅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将最大程度的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更自由更舒适的在整本书的海洋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