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绝研一期新编讲义第十九讲
本讲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
绝句五十六法之13-16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是诗歌情志的寄托。它们包括诗人之外特定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咏物诗中情感寄托的事物即物象,写景诗中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即景象。
1.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2.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即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形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因此,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就要从诗中所写景物或事物的自然属性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简言之,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二要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分析描摹图景的方法技巧(包括远、近,声、色,动、静,明、暗等),领会写景状物的方法(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夸张、通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音)色(色彩)结合、白描等);三要领会概括景物的特点和作用。
景物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
⑴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
⑵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
⑶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
⑷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
3.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事物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一种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以及它们代表的含义,希望对以后品鉴古诗词有帮助。
1、月亮
月亮本身是具有美感的,是非常纯净、高远、清幽的,既可以表达清幽宁静的意境,也可以形容女子的美貌,也用来形容文人失意、凄苦的心境。
(一)用月亮烘托清幽的气氛,表达悠闲、旷远的心境
在心态乐观、豁达的诗人心中,月亮就成了表达诗人清幽心境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该诗中运用明月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情。
再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寂静的山间夜景,在这个背景下,一轮明月升起,更是衬托了这个夜景的清幽与雅致。
(二)用月亮寄托相思之情
在古诗中诗人也经常运用月亮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月亮阴晴圆缺正如人与人之间分分合合,很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情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诗人都是通过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
(三)用月亮衬托渲染一种凄凉孤苦的氛围
在失意文人的笔下,月亮又成了失意的象征,诗人用月亮来表达自己流离的感伤与凄苦。
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在本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月下影舞相伴、对饮成欢的景象,但正是这样的美景更加衬托了诗人孤寂悲苦的心境,这一切皆是因月而起。
2、柳树
在古诗中,诗人常用柳树表示惜别。在送别诗中,常常会出现柳树这个意象,人们常常折柳送别,表现依依惜别之苦。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诗是诗人在与恋人分别时所作,“柳”与“留”谐音,表示难留的情谊,再加上“晓风残月”等意境的烘托,更是表现了诗人不舍的情感。
3、长亭
长亭也是古诗中诗人常用的送别之所,在诗中运用了长亭这一意象,大多也都是表现送别不舍之情。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李叔同的《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4、梅花
由于梅花自身的品质和风气,不与百花争艳,选择在寒冷的冬季盛开,诗人一般情况下就会选择用梅花来象征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例如: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表达了诗人在当时主张改革但没有人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他觉得自己跟梅花有共通的地方,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5、梧桐
在古诗中梧桐一般是指一种凄凉悲伤的情绪。此外,鹧鸪、芭蕉等也同样有这种情绪。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温庭筠的《更漏子》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6、杜鹃
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候,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例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子规即杜鹃)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鸿雁
鸿雁常指书信,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游子漂泊思乡之情;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掉队的孤雁,诗人常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
例如: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8、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这些都是边塞战争的景物,在诗中诗人运用这些意象大多都是表现边塞之苦,期盼战争结束的情感。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中意象很多,今天简单了解一下,以后大家在品读时多留意意象在诗中所起到的渲染作用。
二、绝句五十六法之13-16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
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明钟顺《清夜闻笛》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
唐李商隐《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
宋项安世《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清何绍基《无园种菜》
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
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
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
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
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小渔村绝研一期第19讲作业
任选13-16任一法写一历史人物,注意物象选取与情感的统一,题目自拟。并注明第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