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地活过

2022-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芳老师

昨天读到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一个人正确地去恨,这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关系,构建爱的良性循环。没有正确的恨,内心情感不畅通,这样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该生气就生气,该惩罚就惩罚,该抗争就抗争,该释然就释然。

如果一个人爱也迟疑,恨也迟疑,他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而如果一个人只能大胆去爱,却不能大胆去恨,他的爱就会显得有些单薄,没有力量。就像那些一味付出、无怨无悔的老好人,不仅失去了力量,最终反而还会在关系中被辜负、被抛弃。所以,在关系中要正确表达恨。

就在那一刻,我们才知道某一个人是真正地作为一个人有血有肉地活着。她在拿自己的血肉之躯、真情实感和其他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去建立真实的联结。她是在真实地活着。我也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人。

“一个人只有大胆地爱过、恨过、乃至快意恩仇,他才算真正地活着。”

那么如何表达恨呢?有两个主要的维度。

第一,承认恨意,让恨流动。

人容易惧怕恨意的表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担心一旦表达恨,就会失去爱,失去关系。然而,当我们有恨意却不承认的时候,就容易干一件糟糕的事情——

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攻击甚至是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就像一些人经常以“为你好”的名义,却在行为上不断伤害你,让你难受。

要知道,在关系中,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当需求没被看见、回应时,就容易衍生恨意。这就是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恨与毁灭欲。

而我们的心和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容器,在容纳着这一切,不仅爱可以在其中流动,恨也一样可以。当恨意产生时,要承认这是恨意,并试着在关系中流动,它在关系中才有可能被转化成爱。

第二,给恨披上一层胶囊

当察觉到恨意的存在时,我们可能会在愤怒的驱使下,产生很多破坏性的想法。而恨意一旦从情绪变成伤害性行为,就会对他人造成切实的伤害,关系就会破裂。所以我们要减轻表达恨的力度。

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与我的前夫因为感情不和,就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当需求没被看见、回应时,就容易衍生恨意。”所以最终我忍无可忍,衍生出离婚的念头。而且当时孩子也不在我身边,孩子正好在他父母家待着呢,我真的无法维持这样的婚姻了。我想如果有孩子,我可以维持这种看不见的婚姻。【当时孩子9个月的时候,我主动送回他父母家抚养。我也不愿意送回去,但是因为他父亲在我们结婚的时候就嫌弃我当时处于工作空窗期,孩子9个月的时候也出了母乳喂养期,一直催促我的工作问题。他父亲给了我4000元让我去考公务员,孩子送回他父母那抚养。我们约定年底12月8号孩子1岁的时候我考完公务员带回孩子。可是最后他改变主意了,一拖再拖,准备拖到孩子1岁半的时候再接回北京,我无法相信他们一家人说的话,不知道到时候更会不会带回来孩子给我。】我们就去民政局签字登记离婚了。我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短短1年8个月。婚可以离,但是离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小,才1岁2个月,他和他的父母他们一家人就要抢走我的孩子。这明显就是欺负女性的表现。我没有答应。后来在我父母的支持下,我们虽然没有上法庭,但是协议离婚是孩子的抚养权归我,他想探视孩子所以每个月支付抚养费3000元,一直到孩子18岁成年。我没有和他上法庭, 因为我觉得上法庭最终的结果还是分开,那为什么要拖延那么长时间,彼此折磨。婚可以离,但是他们家那些欺负人的表现,不公平不讲理的表现,让我生出了恨意。

    现在,我也没精力去报复,我只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做错的地方。人活一世,让我们大胆地去爱、也要去恨。

希望我们都能在关系中勇敢地表达爱恨。在爱恨中活出真实的自己,从而拥有彼此,乃至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