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你分期的消费,都是一场欺骗
当你被某个东西吸引,并且开始动心思去购买这份东西时,你已经陷入了被骗的圈套了。
可悲的是,这样的圈套如此的普遍,合理合法的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一部分是人人不得不交的智商税,一部分是人人心甘情愿的被消费欲望所驱使。
某某产品又开始开发布会了。发布会上的犀利PK,科技感爆棚的震撼,各种信念价值的鼓舞,就已经把你带向了消费的囚笼。发布会后,各大电商平台不遗余力的营销,绚丽的文案蛊惑,各种活动优惠券的刺激,还有美女帅哥主播们场景感测评,让观众感觉这绚烂美好的产品,触手可及,动动手指顷刻间就能拥有。
看到总价几千块钱还有犹豫的神色,内心对比这将是每月工资的几分之几,值不值,要不要。
可是,忽然看到支持分期付款,激动万分。每个月只需要几百块钱,就可以拿走它了。最终刺激你欢欣鼓舞的下单了。
“如果我们身上存在某个可以被人利用的弱点,从而能给欺骗者带来超额利润,那么在欺骗均衡中,一定会有某个欺骗者利用这个弱点获得这种利润。”——两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在他们合著的《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一针见血的提出来。
分期付款,本质上就是消费贷。
消费贷,让我们接受了本不该承受的被欲望驱使代价。
这哪里会有代价嘛?这分明就是帮助我们获得美好事物的患难朋友嘛!
消费贷在什么时候会是我们的朋友?它一直是诱惑进入消费深渊的鬼魅敌人。
而这样的敌人,却成为他人获得利润的得力助手。这样的助手,哪个平台不喜欢呢?
现如今的超级app,一旦果实成熟,条件满足就会想方设法上线分期付功能、各种类似消费白条的功能。如此刻意降低用户们即得性的消费门槛,有意识的引诱他们快点提前消费。
为此,有些产品,让分期的设计元素变得更加悄无声息。
比如就在不久前,微信小范围上线了“分付”功能。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进行分期付款。
购物分期是一种更典型的诱惑,一款手机5000多本来会心疼要不要出手,结果享受24分期后,每个月好像只需要消费三百多元就能买下享受了。事实上,你还是需要支付这样的消费品。只是延后了而已。
分期消费满足了人消费的本性。人是天然讨厌等待厌恶的。想要一个东西,巴不得马上就拥有。而分期就让你感觉,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很快拥有了。当你习惯这种消费后,你会一次次喂养这种消费习惯,越来越不愿意延迟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多一秒都不行。
既然看上去消费的门槛这么低,又这么快的能获得满足。于是你会不自觉的沉迷于这样的消费中来,最终无法自拔。
有些东西,买进来容易,养起来更是一场持续的损耗。比如汽车。
消费贷,在车贷中非常明显。养一辆车的成本,当你开始拥有一辆车之后,就源源不断的开始投入了。过路费、车船税、油费、停车费、保养费、罚单、车险,当你拥有它,就会一直得持续的额外消费下去。
买的东西多了,看似这一件花很少的钱就拥有了,接下来还是会去买下一件。买完下一件,又分期下一件。从易损品,到消耗品,到持续损耗品,分期的投入,就这样不知不觉累加起来了。
总有一天,你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选择分期还款了。于是那个隐藏的魔爪,万恶的利息就开始诞生了。
一场荷包的赛跑,终于出现拐点了。从分期消费,终于变成了分期还款了。
可怕的是,当你一旦开始分期还款,利息的账单变成为无形的负担。如果不加控制,利息会越滚越大,你的财务状况就开始出现重大危机了。
这背后是分期消费的一场演进式骗局。
会利用这场骗局的商家们,非常明白:分期消费的人会花更多钱。心理学家理查德·芬博格(Richard Feinberg)发现,用信用卡支付的小费比用现金支付的小费要多出13%。
不仅如此,那些习惯分期消费的用户总会习惯买一些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一旦这种消费不那么谨慎,突破了免费分期的期限,无法做到全额还款时,就比如会支付很高的借贷成本。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经济学家米歇尔·怀特(Michelle White)已经对信用卡的成本做了进一步描述:信用卡成本是个人破产的主要原因。一些比较常见的发现正暗示了这一点:那些破产的人通常背着大量的信用卡债务。
另一种刺激消费的欺骗,就是一类现金贷的产物,它分明也是刺激你去提前消费。
那些容易的,可获得的现金真是一件好事吗?
或许对于急用的现金流转是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急钱流转,如果是因为超前消费导致的,那就是主观刻意造成的这种现金流吃紧的局面。这是对自己财务风险,没有控制的表现。而对于一些突发意外的现金吃紧,比如生病,车祸等某些意外伤害需要临时周转,那也是提醒,现金流的存在,是为了抵抗风险。而不是提前消费。
把有限的抗风险现金流,投入到提前消费的恶性循环中。这样的账单悲剧,免不了就要发生了。
好了,说多了,好像是不鼓励人去消费似的。不消费了,市场如何有序运转起来。各行各业都是鼓励人人消费,有了消费才有了的生存的动力,才有经济的繁荣。
只是在人人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下,我来提醒一下,消费是一场随处渗透的欺骗场。如果不控制一下自己的本能欲望,过于超前消费,那可能一步步正在进入被消费场欺骗的圈套。
那些只要分期一下,就变得容易得到的、门槛很低的、触手可及的东西,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你付款的那一瞬间,就埋下了要准备欠债付息的恶果。
-end-
作者:曹涛,跨界转型专家,互联网追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