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解读四:找寻自我之路

2019-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神棍大大卷

大家好啊,今天是分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第四天。前几天和大家分享的,都是有关“心流”的理论内容。

这些理论听起来都很简单,总结起来也无非是:

1、想要体验“心流”需要三个关键步骤: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

2、做一件事,产生“心流”的前提是,你得有兴趣。而兴趣是,这件事带给你好的体验,所催生出来的。

但是,你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我就感觉自己不能将这些理论深融体内,怎么办?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表达问题,让你对“心流”的理解还不够深,这是我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决定从一个比较玄虚的角度出发,来和你谈谈“自我”这个话题。希望通过深入的了解自我,让你对“心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01

兴趣产生的关键

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有没有哪种体验让你容易产生心流,又或者上瘾?

可能很多的回答都是:游戏、小说,或者性体验等等。这些回答并不丢人,也确实是让人上瘾,产生心流,那么,我想问为什么这些活动容易产生“心流”体验?

是因为事情本身吗?是游戏,小说、性本身就十分有趣吗?

真相其实并不是如此,比如:性体验。在米哈里的总结中,世界上至少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性体验。

1、两情相悦的那种极致的愉悦感

2、面对陪伴数十年伴侣,所带来的麻木感

3、强暴所带来的愤怒、屈辱、痛苦

你看,即使是基因所鼓励的性行为,不同的情境下,也会产生近乎天堂、地狱的体验感。所以,决定一件事能否产生“心流”体验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自我”。

“自我”是兴趣产生的关键,那么“自我”是什么?

02

“自我”是什么

“自我”是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对应西方哲学三个永恒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具体的答案,可能需要我们一生去叩问自己。

但说不清“自我”,并不影响我们对“自我”的捕捉。

当我们遇上心仪女孩的怦然心动;当我们听到穿透身体的音乐时的潸然泪下;当我们体验到艰辛成功后的极致喜悦;这些都是“自我”所带来的心流体验。

也是作者所提到最优体验。

只是,这些体验,具体对照到每个人就有了很大差异了。即使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体验就不同。就如,有的人对诗画如此如醉,一副画作,他能拿在手中足足欣赏数月,而不生厌烦。而我,却始终体会不到其中的神妙。

事物本身,其实并不关键,关键是“自我”。

你若乐观,世界便是阳光。你若沮丧,世界便一片灰暗。我们不该被世界、社会的看法所束缚,尤其对我们国人而言。我们的“社会性”太强了,我们往往过度打压了“自我”,处处逢迎他人,最后失去了自我。

正如法国作家萨克雷说:世界只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世界本身,只是镜子所反射出的我们内心的世界。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了解什么是“自我”?我们只要知道,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我”,然后怎么成为这样的“自我”。

03

应该成就的“自我”

那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我”?

“自得其乐的自我”便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自得其乐的自我”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

这样的自我,即使面对再艰苦的环境。比如:进入失去自由的囚笼,也能找到乐趣,不会陷入崩溃之中。他们永不觉得厌倦、很少感到焦虑、投入周遭事物,并经常进入心流状态。

这也是我希望成为的“自我”。

那么怎么成为这样的“自我”?其中的关键,在于更多的体验“心流”。

心流体验所带来的好处,并不局限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每一次的心流的体验,都是一次自我迭代,一次自我变复杂的过程。

每一次的“心流”体验,都代表我们在“自得其乐的自我”路上,更近了一步。

那怎么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由于篇幅原因,明天我们继续解答。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我们明天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