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为啥你总是不能坚持》音频的3点心得与1点质疑

2016-06-16  本文已影响83人  古严Pro

写在前面的话

这次对《好习惯,为啥你总是不能坚持》音频的学习,我有3点心得与1点质疑。

1. 先说三点收益
1、 安静而持续的投入

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去「做」,持续的做。这一点我感触很深。
在4月初,我给自己的OKR制定的第一个Objective就是「晨跑≥80天」,当时制定这个目标的时候,我认为很难,于是思考了很多相关的辅助完成前提,比如购买一本如何跑步的书、在早睡方面与家人的共识沟通、下班回家的时间限定、运动衣物的准备、运动时物料的收集、晨跑时间的计划安排等等,全部都列出来了。
我也是在按照上述方法一步一步的去执行,后来限于「睡眠时间不足」的困局之中,最后转换了焦点,即达成了「只有先保证好了自己的睡眠,才能开始晨跑」的认知。从这是开始又开始忙于解决「睡眠」问题....
直到6月下旬,我有一天醒的很早,然后不自觉的去了周边一所大学的足球场,开始了自己的第一轮跑步,直到今天,每天都未中断。而睡眠质量方面,相反过往反而会变得更好,能做到倒头就睡的地步。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之前为自己设定的种种「铺垫服务」,看似是为了辅助自己慢慢适应跑步直到开始,其实是给自己设定了种种缓冲,给自己太多太多的「适应时间」,最后适应的什么都没有。而「安静而持续的投入」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先做起来,用易仁永澄老师的话说,是「先完成,再完美」。任何一个新的习惯,若方向正确,先做起来,再考虑其他的。这是我最近的一个新的体验。
列表项

2、 凡事不给出工具的方法,都是扯的。

这句话我更愿意结合易仁永澄老师之前提到的「道、术、器、用」四点来理解。 上周我出差去跟进一个公司新聘请老师跟企业内训的课程,以评估此老师是否是后期长期合作的对象。在整个企业内训跟进的过程中,我发现,用「道、术、器、用」四大标准来评估一个新老师是否合格,其实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我的理解是这样: 「道」—— 老师的整个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哪些核心理念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核心理念是否具有类如「元规范」之类的深度? 「术」—— 老师的培训过程中,是否对自己的各种理念给到完整有体系的方法论? 「器」—— 老师在培训中可否给到培训学员可以反复使用的工具? 「用」—— 老师是否对自己的培训内容真正负责?换言之是否有一套接受培训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比如1-3个月)的践行成果检验?
3、 如果...就...

这是一个新习惯养成回路的方法论。我依照这个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如果...就」:
如果因为天下雨无法早起来跑步,我就把早上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另外晚上和家人一起跳佳木斯1H,而不是用完全的睡觉来替换其他行为。
过往如果某一天早上是雨天,我的「第一认知」是「现在在下雨,那就先睡会,没法跑步了,这不能怪我」,但是用了「如果...就...」的新回路,我的处理方法变成了2点,第一个是依然早起,用室内学习替代晨跑,另外晚上通过与家人跳佳木斯达到锻炼目的。

2. 再说1点质疑
不能坚持的第一个根本原因——计划不渐进

关于这一点我是持有质疑态度的。
这和我晨跑的理念正好相反,比如说晨跑的时间方面,按照「渐进思路」是这样的:
先跑半小时,过几天再增加到45分钟,过几天后再增加到1个小时 先跑5圈,过几天增加到7圈,过几天再增加到9圈或者10圈

而我的看法是,类似这样的梯度计划看似合理,其实不然。
因为初期晨跑最大的实施障碍就在于有这样一个「难受值」公式影响:
跑步难受值公式:
实施晨跑带来的体感难受值 = 每次晨跑到计划时长结束时的体感难受值 ╳ 计划增加的晨跑时长拓展次数

以一次初期晨跑为例对上述公式作个说明:
计划:晨跑半小时(时间长度可按计划变动,此处以30分钟为例) 实际:
跑到10-15分钟时——体能难受度开始发酵,直接影响到脑神经,开始怀疑自身是否能够撑到半小时?——给自己加油,继续! 跑到15-20分钟时——体能难受值继续增加,继续加油可能会不再管用,采用放慢跑速,甚至改成走路一段时间后继续开跑(一旦晨跑变成走路,私以为等同放弃了「持续」的标准) 跑到25-30分钟时——体能难受值达到自认为的最高值,唯一通过意念来坚持克服,直到30分钟结束。

如果计划通过3次时长拓展来达到最终目标值,那么在每次晨跑时所面对的上述难受值,尤其是上述[3]的难受值将会达到3次!这还不考虑因为长久不运动导致的第一次晨跑带来的腰酸腿疼带来的附加难受值。这些值还将成为每次不想早起晨跑的合理借口。
如何解决? 我的建议:直接以行动开始,第一次强行跑足一小时!
亦将首次晨跑带来的难受值一次性达到目标最高值,减少第二次,第三次及往后实际晨跑时的难受度(因为第一次已经实现了最高目标,第二次只不过是重复第一天的难受度而已,无需为其幅度增加而作更多的抵抗准备) 这样实施的结果是: 第一次、第二次将最终计划完成后,第三次完成目标时间点后降低跑速或改为步行时,会更加明显的感受到,这时候继续跑步反而更舒适!不信可以马上恢复到跑步动作试试,而并非预想中的「已经不能再跑」的感觉。
说到这里,个人建议在首次就将晨跑总长度增加一定的比例,比如计划目标为1小时,第一次跑到1.1个小时,第二次及往后稳定在1小时更好,这样反而减少了第二次晨跑的难受值又能符合既定目标。(比如我在同济大学足球场跑步时,虽然给自己设定的跑步圈数是15圈,但其中出现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都故意算错(减少)每次跑完的圈数以达到自己的圈数目标)
我经过自己的实际运用发现,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反而能够跑的更多,感受更好,相反,如果我按照「渐进」的计划,很可能中途就因为各种难受而增大放弃的几率,所以对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