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再见!对死亡的过分解读和不厌其烦地道别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310/29491ed50e279e2f.jpeg)
多年以前,就应该想到多年后的今天还是在想你的时候看完了《海边卡夫卡》
别在意,你也不是那个你,我也不是那个我了,所以忽略就好。
以下文字有轻微剧透和感受引导,介意勿读,读过的请举杯,下课别走,到我馆来一趟。
真是遗憾这么多年才读《海边卡夫卡》不过也不觉得晚,毕竟馆长还年轻。哈哈。
音乐起:《D大调钢琴奏鸣曲》舒伯特
Various Artists - 舒伯特:D,死亡博物馆,8分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310/fb08bcc53611e195.jpeg)
(图片来自2019第18届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绘画作品集不知道名字却似曾相识的作品)
很多人通过音乐,成长,等角度解读,馆长看的少。不敢说解读,这也不算解读,算看书时那些抑制不住的思考从读者和书之间的缝隙里挤出来的东西,可能是液体的,也可能像岩浆一样流出来就变硬的那种东西。尽量不剧透,只谈感受,剧透是可耻的,除非你可耻的漂亮。
馆长把这看成是无限接近死亡的故事。村上春树君您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村上春树 那时候馆长印象中总是记成是春上村树,哈,我们村就有一颗树是很多人的干妈,很老的树了,前几年死了。馆长脑子不好使总是会把一些名字记成错位的,还有很多笑话出来,不过不在情境里,讲了也没笑点,和动物说话倒是特备想拥有的技能。最早的是看《挪威的森林》年轻人喜欢看,你们也懂得,有些段落还反复看,现在也要感谢那时的老师啊,李老师啊,后来他娶了我们班的女同学。也许和馆长现在的想法接近吧,要读书,还要高级,就是那种不好懂的书,后来就开始找各种现代文学看,不过也没到痴迷,也不知道那会儿大把的时间都在干嘛了,发呆吗?不过有段时间对哲学倒是痴迷,尼采,克尔凯敦尔,萨特,叔本华,不过都是比较消极,哲学没有积极的吧?因为消极,忧郁少年,馆长的初恋很快就把他给甩了,找了个理发店的大工,应该就是那个黄色头发的家伙。
咦,怎么突然开始回忆了?这是文字的陷阱,不知不觉中就会让你自己混杂时空,如果配上音乐会有驾驶员的感觉,当然配上一杯咖啡或者茶,还能在情到之处吸支烟(不提倡哈,吸烟不好,吸烟有害他人健康,我从来不会吸烟,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所以这里是我臆想的)对,馆长在戒烟,所以尽量保持手上有东西(瓜子也行),脑子在思考就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310/19c36ec5e721b8e4.jpeg)
说到哪了?
对!不能吸烟,死亡博物馆和其他兄弟姐妹单位博物馆一样,禁止吸烟!要吸脑子里吸吧!
时隔这么多年,突然想起来《海边卡夫卡》还没看呢,到现在,快看完了,十几天的时间,你就和田村卡夫卡君一起度过了十几天,还有中田,所以昨天才发现,居然是平行时间,开始没有特意去控制时间的,想看就看一点,到高潮了就停一下,省些力气,让思想惯性滑下来。
这种感觉像每天打开一个世界,走进去和里面的人一起发生那些故事,那是奇妙的,文学的好处就读者而言永远是完美画面和音效,包括音乐,演员更不用说全是最好的,因为我们脑补一切。
所以有这样的段落,这其实算剧透了,可耻!我知道那种感觉,夏天,男孩喘着粗气在庄稼地里,穿着短袖,短裤,在高过自己身高的玉米地里钻上个把小时,还有前面若隐若现的女孩的身影引领,炎热,浑身汗味,和土地植物的味道一起,还有那个隐隐的说出来的青春的味道,一路跟随,然后钻出来的那个感受,重生一样,就是我看这首诗的感受,所以你没钻过庄稼地,也无妨,看了这首诗也无妨,也不算剧透。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310/3b82593b0639e52f.jpeg)
读到高潮部分了,内心无比兴奋,这种兴奋很难形容。就是这首诗出现的时候。
来!在山顶带着眩晕感俯冲吧!
爬上那座高高的山顶,大喊或者只是眺望,如果正好是夕阳,如果正好看到广阔的群山或者大海,带着眩晕感俯冲吧!只要腿跟得上,只要不摔倒,真的,和飞没两样。
我上面形容了一下,也像爬山,爬到山顶固然是累的,不过从山顶飞奔到山下,能灵活躲避树枝,杂草,石头,巧妙转弯,倾斜,抓住救命稻草,这些感受会让你很快记不得上山的痛苦了。
《海边卡夫卡》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站在门后面的
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心绷紧
海边的椅子上坐着卡夫卡
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
当心扉关闭的时候
无处可去的斯芬克司
把身影化作利剑
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摸入口的石头
张开蓝色的裙裾
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副歌)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当心扉关闭的时候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把身影化为利剑刺穿你的梦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入口的石头张开蓝色的裙裾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这应该是大高潮,也是这个故事的制高点,当时就停下来不想看了,所有的东西汇聚一起,是一种力量?是强烈的感受,说不好,你会感觉得到,是巨大快感来临之前的感觉,又不是单纯的你们想象的那种快感,有情感,又有时空想象,有生死,梦幻,所有的感受都可融进来,所以这算过度解读死亡吗?
想起刚开始读的时候会想到自己的童年,青年,那些视孤独如良药的时候。然后和他一起长到15岁相遇。
我想那个时候是最接近死亡的时候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310/50c3a2d43594fa94.jpeg)
(图片来自哪个特别牛逼的ps公司MIR)假的真实 真实的。)
整个看完会有一种感觉,这是在过度解读死亡吗?还是反复练习道别?
音乐响起:贝多芬:大公三重奏
Various Artists - 贝多芬:钢,死亡博物馆,12分钟
对死亡的过分解读
像看电影,一本书,一曲音乐,是否会因为太喜欢或者太讨厌,甚至去解读一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声音,解读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声音,每一个部门所想,解读演员的表演方式,演员背后,甚至花絮的细节,甚至是解读这些的人,解读他们的情绪,感觉,为什么那么想,那么看,他们是谁,他们的家在哪,他们不表演的时候在干吗?甚至睡觉的样子,这是过分解读吗?这样解读对于一部作品有怎样的影响呢?
要知道解读完全是自私的行为,就像那些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每一次分解都是在决定,让不可能成为现实,成为结果,当然也有重新排列组合的可能性。
我们是否对死亡进行了蛋白质分解一样的过分解读呢?所以到今天死亡就停留在一个原地了。因为没有答案,才会如此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310/1fc243e3a868bae5.jpeg)
(Lens杂志10月号封面是筱山纪信拍摄于1974年的山口百惠肖像,当时14岁。)
如果是告别你希望时间要多久呢?《海边卡夫卡》就像精心策划的一场告别,告别青春,告别死亡,告别时间,告别那些不可能告别的东西,最后希望所有能够有机会告别的人记住这样的方式,村上的文字像个年轻人却经验老道,就像已经年轻了很多年,很多年了,然后你懂得,调戏你,让你得到又轻蔑你的年轻,但是在这样的年纪来读别有一番滋味啊,53岁的时候村上写了这部小说,可想而知。
现在说永远是不是觉得特荒唐,有人在临死前告诉你,要永远记住他(她)吗?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呢?怎么回答?听过那样的故事泪如雨下,临死前要见的那个远方的人。
那些爱过我的人,现在你还好吗?
不同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永远,每个人在年轻时也拥有很多永远,慢慢长大离永远越来越近了,远远看见模糊的永远的样子,你应该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310/b399670501f222c5.jpeg)
(馆长电影院自拍,《星际探索》画面,也是找爸爸的故事)
你像一座车站,
死亡是那个随时可能来却不知道准确时间的那班车。
可能会误点,可能有耽搁
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末班车。
死亡来了,列车进站。
上车的不是只有你一个,
今天谁送谁,明天谁接谁。
还是喜欢老式的站台,
眺望的时间长,
睡着了也很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