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楼梦读书人物

薛宝钗的面具与枷锁——赢了婚姻,输了爱情(上)

2016-11-29  本文已影响342人  陶薰读书

                                                                                       谁不是戴着面具?谁身上没有枷锁?

图片来自网络

一、宝钗戴着心机女的面具

小时候读红楼梦,心里更喜欢宝钗,觉得她做事让人舒服,而黛玉却处处别扭,但是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这种感觉很微妙,年小的时候,搞不清楚。

年岁稍长,变得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觉得黛玉生动机敏,率真自然,而宝钗的做作,像用尺子量过,心机太重,檀口冷心。

初入职场,曾经在心机女的算计里吃过好多次闷亏。而宝钗,就是心机女的模范蓝本。

宝钗从第五回一出场,就让黛玉感觉到强烈的危机感: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能够让所有人都夸赞,宝钗的行事为人是可谓面面俱到。

她善于体察上意,在元春归省的盛事之中,宝玉奉命题诗,她敏锐的抓到了元春对文字的喜恶:

宝玉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随后就给出了更高妙的典故,将“玉”改为“蜡”,“绿蜡春犹卷”,既顾及到元妃的喜好,又使诗句读起来更上口。

不过我觉得她此举挺多余的,如果是她自己写,这些顾忌非常必要。可是宝玉写的诗,唯要真诚,元春爱此幼弟,并不需要他来曲意逢迎。

她善于予人恩惠:

例子很多。比如史湘云喜欢她,因为她能够察觉湘云在家里的难处,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是帮她摆螃蟹宴。

比如黛玉在行酒令的时候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样的“艳曲淫词”,她过后与之促膝谈心,点醒教诲。

与黛玉探讨如何更好的颐养身体,建议她吃燕窝,并送燕窝给黛玉。

比如邢岫烟因为经济窘迫而典当棉衣,她伸出援手。就连赵姨娘,她都在分送礼品的时候有她一份儿。

为什么说她是'恩惠'呢?因为她做这些事都不是无的放矢。

特别明显的是“螃蟹宴”,本来湘云只是为了起诗社的事很有兴头,要自罚一次东道,范围很小,只有园内姐妹们和宝玉而已。

薛宝钗却建议湘云:

“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

宝钗这样行事,看似赔上了自己的东西帮了湘云的忙,实则却是一次显示才能、宣扬德行的机会:

贾母喜的忙问:“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得到贾母的肯定,湘云的感念,这次投资,她赚大了。

所以说,她对周围的人,周到细致,行事体贴,更多的是为了“沽名钓誉”。

她善于见缝插针:

第二十八回,黛玉闹了别扭,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林黛玉去吃饭。林黛玉也不叫宝玉,便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宝玉道:"我今儿还跟着太太吃罢。"------宝钗因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当着王夫人的面,说这个话,王夫人心里会对黛玉存何种看法?

她还善于祸水东引:

第二十七回,宝钗-----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就是这个时候,她见到一对玉色蛱蝶,竟效杨妃戏蝶,追着蝴蝶追到了滴翠亭: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

她把小红的秘密听了个十足,未来得及走开呢,里面说要开窗户以防隔墙有耳。

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

这一段,发生在宝钗看到宝玉去潇湘馆之后,作者还专门描述了宝钗当时的心理活动。

后来的祸水东引,为何那么像是栽赃嫁祸?而且 大观园里知名不知名的姑娘、丫头、仆妇,不知有多少,为何就是“颦儿”?。

不仅是她的到来给了黛玉危机感,宝钗显然更把黛玉当成了自己的头号拦路石。

黛玉比她小,没有她那么有城府,喜怒都表现在脸上,让人觉得尖酸刻薄,不好相处。而宝钗对黛玉却是面上笑嘻嘻,暗中下绊子。

她更善于见风使舵:

第三十二回。宝钗听说金钏儿投井自尽,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

听到王夫人自责,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宝钗无论对下人还是友人,甚而哥哥的恩人,都能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毫无心肝的放弃。

后文柳湘莲出家远走,她就表现特别凉薄。

她这次的行事说话,在王夫人处继续加分。然而说出来的话,只顾了替王夫人宽慰开脱了,让我们这些读者觉得齿冷心寒。

宝钗善于逢迎拍马:

“凤丫头再巧,巧不过老太太去”。

马屁拍的,多有技巧。

可是你能说她不着痕迹吗?在场的人,谁都听得出来。宝钗会说话,会做事,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好评,却不会收获爱惜。她太完美,毫无真人气。

而且你注意过么,红楼前三十回里面的黛玉,小性儿、刻薄、别扭,但是从三十三回以后,黛玉就变得温暖、从容、风雅、诙谐。

宝钗却开始带出她的冷漠、焦虑、世故、功利。

黛玉是在成长,宝钗却是经营许久而目的犹未达到,她有些绷不住了。

如果宝钗和黛玉都在朋友圈里,想必黛玉是越来越受欢迎的,而宝钗就慢慢会被冷落。

宝钗用尽了心机,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好像带着面具。

这面具背后,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写得很长,今天先放第一部分上来。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点个赞~~

如果您还想看到此类文章,请关注我~~

薛宝钗的面具与枷锁(下)

尤三姐的任性与决绝—伤的最深的是最爱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