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文字变化摘要

2019-07-01  本文已影响1人  做一只有趣的芦苇

最近刚好在答题的时候碰到这个知识点,所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主要涉及中国文字变化,不深入讨论,仅供王者小白或感兴趣者扫盲。

最古老的成熟汉字就是我们熟知的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那个时候喜欢饮酒、祭拜鬼神的殷商人将渔捞、征伐等事件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在妇好的老公武丁时期甲骨文发展达到顶峰,还不知道妇好是谁的同学推荐去看看国家宝藏。河南安阳有个中国文字博物馆,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的历史,而且还有很多根据甲骨文猜汉字的游戏,很有意思,喜欢的筒子们可以去看看,我这里就不赘述了。家和万事兴,我们就以汉字“家”为例看一下从甲骨文开始发生的变化。

家-甲骨文

甲骨文之后是金文,不少同学看到金文可能会感觉比较懵逼,是在金子上篆刻的文字吗?非也,是因为在周朝的时候把铜器叫做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被叫作金文,而那个时期的铜器主要用于礼和乐,礼者,鼎也,乐者,钟也,因为记载在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金文又被叫做钟鼎文,大家是不是对钟鼎文这个称谓更熟悉一点?金文跨越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他有好多儿子,大儿子叫籀文,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史籀创建,线条更加均匀、形状更加整齐,是现在方块字的基础;二儿子叫秦篆,是金文到秦国的变种,其他儿子分散在不同诸侯国。后来周朝没落,秦统一六国,二儿子做了皇帝,改名小篆,于是这天下就变成了小篆的天下。从下图我们能看到这二儿子体态修长,浑圆均匀,平衡对称,对他贡献最大的应该就是丞相李斯。但是个人感觉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虽然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家-金文(籀文)

家-金文(小篆)

小篆之后是隶书,相传是秦吏程邈所创,程邈何许人也?他是秦在陕西渭南偏北的一个小县监狱的文职人员。因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而入狱。他在狱中度日如年,看逝者如斯、岁月蹉跎,于是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业以求赦免罪过?思来想去,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但无奈政务繁多,“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始皇每次批阅的文书,都以120斤(石)为单位,不批完一石绝不休息。小篆不便于速写,影响工作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岂不妙哉?于是绞尽脑汁琢磨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想必大家从图里也能看出来。我们常说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就是说隶书的。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这就是“隶”字的由来。

家-隶书

隶书的大儿子是楷书,他始于东汉末年,史书记载为汉吏王次仲所创,而现存最早的书迹为楷书鼻祖三国时期为曹操出谋献策的的能臣钟繇,这个睡觉的时候在被子上画字、和人聊天的时候在地上画字,在厕所都能疯狂练习书法的神人创造楷书以后,王羲之又加以改造,把其楷书里的隶书笔画全部去掉,标志着楷书的完全成熟。到了唐朝,楷书达到它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很多楷书大师,比如我们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等,所以书法界有“汉隶唐楷”的说法。

再来说说隶书的二儿子草书,他分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狂草和小草。章草与今草最大的区别在于章草字字独立,而今草就像河南烩面一样,是一笔书。唐有张颠素狂已将狂草演绎到极致,最近在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展览中有其部分作品,同展的还有诸如王献之《中秋帖》,真是让人大饱眼福,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最后说说隶书的孙子行书,他分行楷和行草,它是楷书的儿子,介于楷、草之间,之所以称行书,个人感觉因为他是行走的荷尔蒙,既不像他父亲楷书那样慢条斯理,也不像他叔叔草书放浪形骸,楷书追求实用性,草书追求艺术性,而行书却是二者兼备。楷多于草为“行楷”,草多于楷为“行草”。大家比较熟悉的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三大行书各有特点,《兰亭序》属雅士超人风,《祭侄稿》算圣哲贤达风,《寒食帖》应是学士才子风。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到这里我们就介绍完了,附图供大家对比上面对于不同字体描述的区别。

家-楷书

家-草书

家-行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