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靠谱吗?

2017-08-20  本文已影响398人  牙麻吕

由于家庭背景,牙麻吕曾几何时可是非常热爱中草药的,读的社会学专业,却跑去选修中草药学,而更感兴趣的是草药,走在路上看到植物就在琢磨:这是鬼针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那是青葙,种子可以清肝明目、嫩叶可以吃,嘻嘻,贝爷你可不懂了吧;那应该是阴香吧?还是樟树?摘片叶子闻闻;这东西叫啥来着?忘了,百度一下......哦哦哦,对,叫石柑子。

偶尔还会有点恶劣的点子:MD你敢别老子车?!小心老子抓一盒活的“红娘子”放你车里!要不找点长春花提炼点长春新碱什么的把你们家的狗药翻也是可以的。像巴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点子都不屑用!

民间叫红娘子,大名隐翅虫,有剧毒的民间药,被咬了会引起严重皮炎,心理抵抗力差的千万别手贱翻找病状图片

中药和草药是有区别的哦:

中药一般在典籍上有记载,有中医理论支撑,而且多数经过炮制(大概就是九蒸九晒、酒泡七七49日之类的工艺)

草药嘛,就是民间药,很少出现在典籍上,也很少经过炮制

直到本科毕业写论文,被导师批了好多次“论文要讲求科学严谨,不能仅拿案例作为论据,要拿数据说话”,牙麻吕才意识到一个重大的问题:

这门自神农时期就存在学问,好像没啥数据支持啊?!身边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有效的依据就是“这可是传承几千年的技术啊,没用的话早被淘汰了,能流传这么久么”,然而......在中医盛行的亚洲,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长期保持在30岁左右,直到预防医学第一次浪潮的来临,人类才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功力大涨,寿命在近60年增长了一倍有多:由原来的人均30岁变成现在的人均接近80岁,具体可见国外某大数据网站收集到的自1770以来的统计数据。

预期寿命:一个相对数据,是基于现在人口的死亡率和普遍的健康状况,估算出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

预防医学第一次浪潮:标志性事件有18世纪末发明牛痘接种对抗天花、1943年青霉素商业化投产对抗细菌。

来自大数据网站https://ourworldindata.org/life-expectancy/的统计,棕色的是亚洲人平均预期寿命

于是牙麻吕开始对自己心爱的中医进行不大严谨的考究,觉得中国中医有以下4个发展阶段:

神奇的传统中医

在缺乏统计工具的年代,咱们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从业者秉承对患者负责的从医精神,以阴阳哲学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通过各种祭祀仪式请出有千里眼的神明出来透视微观世界做细胞实验,中间不知道是否有动物实验阶段,最后以自己身体健康为代价进行临床实验,号召族人尝百草体验各草药的药性:

1、吃了没事,首先证明此药没有短期副作用;

2、经常吃,吃了5年没事,才证明此药貌似没有长期副作用,对,是貌似,转基因大豆自1996年投产、这么多年了对其是否有副作用还是存在争议,而且神农族人也无法判断会否因为日常饮食(例如治疗感冒的过程还吃了个鸡蛋,搞不清楚是鸡蛋治好的感冒还是药物治好的感冒)等其他变量影响了实验的结果,这里加个“貌似”是必须滴;

3、可以肯定的是,神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验证此药能否治愈人类疾病,撇开统计学意义不说,首先你至少得找一个有病的人吧?神农总不能一个人包揽上呼吸道感染白内障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甲沟炎钩虫病慢性肾炎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所有疾病吧?所以他发动了大部分族人,把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分为一组、把有白内障的分为一组......每组人数还不能少,如果当时有100种草药,喉咙痛的只有20人,要找出喉咙疼药那得试个5次,要遇上感冒等自愈性疾病,还得留几个不吃药的做对比,看看痊愈是因为药的疗效还是靠人自己“熬”过去的。同时为了保障临床试验对象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他们还不能乱参加劳动、上战场,否则他们也搞不清楚是运动多出汗多治好了喉咙痛,还是药治好了喉咙痛。甚至为了需要防止良性心理暗示对治疗造成影响,炎帝还得很有技巧地欺骗临床对象做单盲测试:“注意啊,老子给你喝的不是药,是一般的水而已,别太开心了哦”......可见,做如此庞大的医药实验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新石器时代是相当消耗国力的,所以后来神农生物医药科技集团来就给黄帝收购了,兼并后的大企业变成了咱们炎黄子孙的老祖宗。

4、幸亏炎帝死的早,要不等到秦汉时期发明了望闻问切、西汉时期发明了四气五味,那事情就更复杂了。传统中医被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就是个性化的药方子,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出不同人的不同体质,再从划分了四气五味的药物中找到相应的单味药进行配伍,而且还得考虑剂量问题,做到对症下药(说得好像西医没有问诊过程、开药没有剂量似得):“风热脾湿患者喉咙痛,到底用10克火炭母+20克罗汉果效果好呢?还是用15克火炭母+15克罗汉果效果好呢?”,反正牙麻吕的排列组合思维不好使,但组合起来肯定是天文数字级的。然而这些可能需要一个500G硬盘才能装得下的数据,硬是靠为数不多的医书以及经验的传承流传下来了。

牙麻吕:“医生,为何半夏是50克,不是51克,还有生地这50克变32克不行么?”然后医生默默给牙麻吕的药里加了半斤砒霜“就你TM话多”

“西汉以前是中药五味、四气理论的雏形期,这个时期中药五味、四气理论虽然没有形成,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毕。”

----《中药五味、四气理论起源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张卫张瑞贤,《整理、传承、发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年

玄幻的老中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命健康的要求日益增加,从以前电线杆上专治奇难杂症的老军医,到现在微信群上教大家用符水治疗小孩夜啼的中医微商,中医规模也越来越庞大。牙麻吕家楼下50多㎡的店面就有老中医开的店,号称是美国博士后导师,直接吓的牙麻吕虎躯一震:不看宣传海报还真不知道美国大学已经开设中医专业了,而且博士生导师听得多,博士后导师还真第一次听闻。之前由于身体有结节,怕是出什么大毛病,特前往求医,老人家自信满满地安慰牙麻吕不用担心,说之前有个肝癌晚期患者,本地最好的医院都拒绝接收,让其回家姑息治疗了,然而!在他这里开了3个月的药,病灶神奇消失,连医院的医生也大呼神奇!老人家还说了“我这里有一副药,治疗癌症有特效,连XX医院的院长都私底下承认其效果了,但是比起化疗其成本还是太低,会导致医院无法盈利,所以一直无法推广,不信你可以问问那个院长”,言语间你能感受到一个才高八斗的专家命途不揣的惆怅。这专家之所以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收着几百万年薪当院长,一定是为了能够下沉到基层服务更多的老百姓。想到这里牙麻吕老泪纵横,差点没把笔记本电脑整短路了。

相比之下,很多所谓的“专家”却是借助子虚乌有的幌子出来兴风作浪,有损真老中医的名号。例如之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以央视为首的官媒怒怼4神医(苗医传人刘洪斌+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炽明+解放军465医院少校军医王志金+祖传十二代补肾神人高振宗),就是因为这四人以中医的名字骗取了大量中老年人的钱财,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医这门国粹变得越来越浑浊。

四大神医事件闹挺大的,有兴趣的读者可看此文:“集齐了!诈骗了半个中国的"四大神医"全部被曝光”

http://finance.qq.com/a/20170629/004495.htm
这四位专家以其让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君临于中医界,被坊间称为“四药皇”

科学的新中医

其实西医也有过黑历史,17、18 世纪之前,欧洲的医生,只有两种本事,一种是灌肠,一种是放血,对,你拉肚子也是靠灌肠来治疗、你地贫也是靠放血来治疗;

罗马帝国覆灭,顺便就把自己的文明给葬送了。自然,医学也开始了大倒退,退回到了低水平的巫医阶段,那时候看病找的不是医生,而是牧师,治病不靠药,靠祈祷,大病还得朝圣,死了没关系,天堂没有癌症;

上面那都是能归入药典的正规疗法,还有些奇葩的:18世纪,罗马药方上还会出现人肉,还会详细介绍浸泡、晾晒、熏制、服用的方法。德国十七世纪最重要的药学家之一,御医约翰·施罗德的一份处方上描绘了“24岁左右的被绞死或磔死或砍头死的红头发男子的新鲜尸肉”的服用说明。

但今天人们口中的西医变成啥样子了,大家都懂,起码你胳膊给人卸了你会找西医而不是找中医。一成不变的科学、不懂与时俱进的科学,肯定不科学。我坚信中医也一样,只要用现代化手段武装过,中医肯定能像屠呦呦的青蒿素一样享誉世界。但问题是谁来帮助中医走上现代化道路?光靠牙麻吕楼下那扫地僧似得隐世名医?那还是有点势单力弱。

然而中国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不知不觉间、J20上天了、辽宁舰下海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牙麻吕被邀请参观一个顺德企业才发现,中医也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

就在顺德的容桂有这么个牛哄哄的上市公司: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药控股)

公司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于2013年通过其二级公司-中国中药公司控股的大型国有控股、现代化制药企业。国企背景,让其在资源调配上有很多优势:小企业只能搞个小房间滴滴试管,中药控股则能用上国家级的实验室;以前神农氏愁找不到临床病人印证药效,中药控股能联系很多国家级大医院,就是那种人满为患、科室划分很细的大医院。

公司在香港注册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总数10021人,总资产RMB206.74亿元,年销售收入约RMB66.92亿元,上市公司市值159.09亿(港币)(股票代码:00570.HK,看完本文你可能有买股票的冲动,也就一同写这了),属红筹上市公司。上市能干嘛?融资啊!融资能干嘛?请一流的科研人员、买一流的科研设备、做一流的临床试验啊!

公司产品已涵盖中成药、饮片、配方颗粒、化学药生物药几大领域。看到没,除了中药,公司还生产西药,有能力利用西药的现代化制作、检测工艺协助中药走上现代化道路。现在的中医科学性高了,疗效怎么样,跟屠呦呦的青蒿素一样,靠数据说话;疗效提升了,我们喝的不再是低浓度的青蒿汤,而是浓缩了青蒿精华的青蒿素;使用方便了,以前一副药3碗水煲成1碗水,各位看官经历过煲药糊锅的举举手!现在没这个情况啊,都是颗粒药,温水冲服1分钟完事儿。

牙麻吕手机破,凑合看

中药控股,其实大家很熟悉

中药控股大伙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产品,作为顺德人不多不少都听过:“冯了性”的跌打药酒;“同济堂”的仙灵骨葆胶囊,而且现在才知道同济堂也是个上市公司......;“源吉林”的甘和茶大家可能陌生,叫“盒仔茶”大家可能更熟悉;“德    众”,牙麻吕的命都是维C银翘片给的,病秧子能熬过无数次感冒就靠这货了;还有就是我们顺德的本土药企环球制药,“玉屏风颗粒”。

顺德人要摆显,不是在西餐厅点82年的拉菲,而是在药店点二厂制作的陈年甘和茶,黑市上能换一台出口版现役T59

科幻的未来中医

然而,中医的未来就是简单的把中药原料提炼为西药吗?不,中药控股在下一盘大棋,一盘与中国制造2025密切相关的大棋。

目前中药控股在做以下两个项目,为“未来中医”产业布局。第一是配方颗粒,去过药店抓药的人也知道,由于很多中药都是体积较大的固体,称重时很难精确到克,抓药人称药只能称个大概,分药的时候也是大概按重量进行等分。配方颗粒则不一样,能将所有中药材粉末状,你想称个0.275克可是毫无难度;第二是健康产业,中药控股还要建自己的养老院、开通补汤配送服务,以后说不准还会搞健康手环之类的穿戴设备,之后,中药控股会慢慢打开未来中医的大门:

中国制造2025:标准化&个性化的有机融合

以下进入牙麻吕脑洞大开环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收集信息、寻找规律

中药控股搞健康产业,仅仅图老人院的床位费、图补汤的配送费吗?就像google是一家用互联网收集用户信息的人工智能企业一样,他们图的也不是搜索引擎带来的广告费。老人产业、滋补品配送、甚至可穿戴个人设备都只是用户健康信息的收集端口,通过分析这些用户信息,中药控股可以实时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药方在不同种类病人身上的疗效,进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未来,中药控股的人工智能堪比一个能吸收全国病例的医生,ta知道什么体质的病人用什么产地、什么厂家、多少剂量、怎么配伍的药疗效最好,其云端的数据远超任何一个中医所能积累的经验。

个性生产、精准配伍

在传统工业,个性化生产代表低效,规模化才能高效。但信息科技的发展降低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成本,加上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的时代,供给侧改革是第一步,个性化生产这种供给侧改革的极致模式必然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以后一个高血压的老人家去医院看病,经过标准化的诊断,云端人工智能结合老人以往病史,给老人家开出一副含河南信阳地区息县A厂家的半夏11.57克、河南温县B厂家的生地16.41克的药方,配方颗粒让重量精准到微克、产地精准到厂家,这边电脑下单,通过信息技术药房直接出好药,无人机送到老人家里,甚至还能结合自来水厂对水质的检测数据,提醒老人家“最近珠江上游出现重金属泄露事件,自来水杂质可能影响药效,建议外购蒸馏水冲服效果更佳”。

动态跟踪、主动服务

第一是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动态跟踪。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与用药情况,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为居民提供健康参考。例如智能手环显示某个老人家血压越来越高、通过大数据还查到老人家近段时间在一个高脂肪高盐分烧腊店有连续消费记录,这时就可以提醒老人要注意血压问题,并为其推送降压食疗汤。第二是对地区健康状况的动态跟踪。除了对个人的健康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云端大数据还可以跟各部门数据进行互动,采取预警手段降低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例如发现某城市软坚化结药销量持续上升、剂量持续加重,就要提醒市监局是否有甲醛超标建材流入市场,又或者参苓白术丸脱销,就要提醒供水公司是否有输水管破裂问题导致自来水大肠杆菌超标。

一体化浪潮下,医药界将再无中西医之分,只有守旧医学与现代医学之分。我们的祖先很伟大,但我们需要继承的是祖先的积极的探索精神,而不是继承他们有些已被证伪、有些仍未经证实的知识体系。只要做到与时俱进,中国医学的崛起指日可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