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宋朝中状元||第四十六章千古传奇《兰亭序》
第四十六章千古传奇《兰亭序》
秀秀笑着走过去,“你一定会说,你也见过我,我的名字叫越溪华,还有他,涂鹰。对不对?”
钱楚华懵懵懂懂地点点头。
秀秀说:“看起来当年你在梦里穿越了时空隧道。现在我告诉你,你怀里的女孩子是白氏集团的大小姐白凤菊,我叫白秀秀,他叫杜雄鹰。不过我还要告诉你,白小姐的确是叫白凤菊,我也有个原来的名字越溪华。只有他的确就叫杜雄鹰,不过我们祖先都是百夷族。是不是我姐姐白凤菊的魂魄,也穿越了时空隧道我不知道。不过我确确实实知道,就是你做梦的同时,我姐姐白凤菊因为车祸意外失去了记忆。或者你们就这样同时穿越时空,回到了公元前二世纪的南越国去相识后相爱了也未可知?”
白凤菊从钱楚华怀里抬起头,“你觉得这一切真实吗?”
钱楚华低下头深情地吻着她回答:“我只愿在那个梦里不要醒来。”
秀秀在一旁俏皮地追问:“钱楚华,你愿意去岭南拉瓦山做百夷族人的女婿吗?”
钱楚华抱起白凤菊大声说:“我愿意!”
钱楚华跟着白凤菊几人一起去了北京。白凤菊和白秀秀都是研究考古的,她们的研究所又和故宫博物院有联系,这个钱楚华却是第一次来北京。便相约再度去了故宫博物院,想看看相关古董。
不料想这故宫正在修缮,所有的古董都归了库,只有书画在故宫外面离着不远的一个旧王府的院子里单独展示,可挂的还是故宫书画馆的牌子。几个人便转辗过去了,别说,可能因为故宫不开门,本来冷冷清清的书画馆熙熙攘攘挤满了来参观的游客,还有几个外国的旅游团。
几个人在书画馆里参观的时候,看见了一幅名帖《兰亭序》,钱楚华不由大吃一惊。“这是《兰亭序》真迹吗?”
秀秀忍不住白了他一眼,嘲笑,“你好歹算是大作家吧?不会认为堂堂的国家级博物院,挂着故宫书画馆也会有赝品?”
“我不是这个意思。”钱楚华忙着开脱。
“那你是什么意思?”
“我曾经在西安的图书馆,看到一篇关于《兰亭序集》失窃的长篇纪实报道。”钱楚华解释。
“你是说这幅《兰亭序》曾经失窃过?”白凤菊也好奇起来。
“我不能确定是不是这幅。”钱楚华老老实实回答,
“其实历史上关于《兰亭序》,从来都是有争议的,有不同版本吧?其实王羲之亲书的《兰亭序》早已在唐代李世民之后便不现于世,现在流传的都是后人临摹之作。”
“这个我们自然知道的。”白秀秀侃侃道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白凤菊竟一口气背出了《兰亭序》。
白秀秀接着说:“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钱楚华不由得赞叹,“两位白小姐果然是大才女。楚华深表敬佩。只是不知道二位可知,李世民是怎么得到的《兰亭序》?这昭陵里究竟有没有《兰亭序》?”
“这个不知。”二女一起摇头。
“这里面有个传奇故事,我也是在图书馆读到的野史,二位小姐权当故事听。”
大唐贞观盛世,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王之风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据载李世民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所藏墨宝甚丰,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念此,便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他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
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运笔挥毫,经三十年之功,智永的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代评价颇高。智永年百乃终,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当李世民闻言《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言不信,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辨才见其甚疑,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
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钱楚华讲完这个故事,话锋一转,“李世民对得之不易的《兰亭集序》真迹视若至宝,因此传言其真迹在李世民驾崩之时作为殉葬品永别于世。但有趣的是,五代时期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盗墓者温韬在盗取了李世民的昭陵后,在他的出土文物清单上,却并没有看见《兰亭集序》的踪影,因此有传言称是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偷偷换取了《兰亭集序》的真迹,后随葬于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