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太保练习读书

与不舒适为伴

2022-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聂子云

很多人对这几种说法并不陌生,比如,“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核心思想是,人要想活的长久又有质量,需找点不舒服,生活不能太安逸,也不能过于安乐,否则要么身体上出问题,要么精神上会空虚。

这里的不舒服,不一定是指“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那种程度,但一定是带着微微的痛感。

那种感觉不是要痛到让人无法忍受,捶胸顿足,日日哀嚎,让人保持警觉和清醒的力度刚刚好。

我深有体会,列举几个我认为保持轻微痛感和不舒适为伴的例子。

01 隐隐的饥饿感

这是身体上的一种不舒适感,但只要习惯了,会觉得这是一种极为舒适的感觉。

自古以来,“饥饿”一直与缺衣少食、贫穷落后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今天,大部分人的生活在饱暖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致、丰富、多样。

这是一种进步,但也伴随着一些身体和社会问题,比如,一些疾病,尤其是肠胃相关的疾病不是来自于“缺”,而是来自于“过”;比如,食物的巨大浪费;比如,购置大量物品不是生活所需,而是头脑发热。

人们离简单、纯粹越来越远,被大量的物品和信息淹没,经常性的处于一种忙乱和空虚中,既累又矛盾。

保持隐隐的饥饿感,能让人保持对周边的警觉和感知,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变化,保持一种清醒和专注的状态。

前几天听一位同事无意中聊起,如果下午有客户汇报,午饭他通常选择沙拉,这样身体就可以把节省的本应用来消化食物的能量,用在集中精力做好汇报这件事情上。

和他的感受如此相近。

隐隐的饥饿感让人觉得身体是轻盈的,内心是灵动的,人是不颓废的,的确神奇。

02 适度的透支感

这也是身体上的一种不舒适感。

比如跑步,平时 3 公里,偶尔 5 公里,这是体力上的挑战;
比如平时晚上锻炼,改成早上晨练锻炼,这是改变习惯的挑战;
比如平时力量训练每组20个,改成每组22个,这是耐力上的挑战;

这些都和体育锻炼有关,需要体力,也需要耐力。

寻找体力上的透支感也就是在寻常锻炼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难度,大概率是能达到的,但也需要多花一点力气。

这都是在打破常规,这种做法的特点是过程中可能会不舒适,但做完之后会有极大的满足感,这也是锻炼能刺激分泌内啡肽的作用。

内腓肽可以对抗疼痛、振奋精神、缓解抑郁,还能让我们可以抵抗哀伤,创造力勃发,提高工作效率。

身体上的透支是自己给自己找的不舒适,它看似是一个人的折腾,但效果会让我们更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沟通,充满爱心和光明感,生活上也更加积极向上。

03 工作上带着放大镜挑挑毛病

这个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力。

这些毛病可以是自己给自己挑的,这叫内省,也有可能是别人给我们挑的,叫外部评价。

无论哪种,都需要心态上的开放性。

很多人能做到内省,但面对他人评价或反馈时却异常敏感,异常自尊,拒绝倾听,拒绝改变,甚至用愤怒来抵制外在的反馈,堵死了进步的空间,也失去了成长的可能性。

工作上的事情,无论是目标,方法,结果还是待人接物,太平顺了,难免会让人陷入舒适区里,敏感度降低,感知变得迟钝,进而降低要求,趋于躺平,大部分的问题和风险都是由此而生的,毕竟时时做到自律、上进是很困难的事情。

所以,工作上要想长久平顺,是一个缓慢上坡的过程,不至于让人全程汗流浃背,但也不是一种“轻松”的状态,经常性的为自己做个复盘,找周边的人聊聊对自己的反馈,从内外两个方面更好的认识自己,约束自己,帮助自己。

我个人的经验是,长久得不到反馈,尤其是那种带来压力的反馈,工作会变得程式化和平庸化,少了些追求,也难以有新的突破,虽然,突如其来的反馈会让自己紧张,焦虑,甚至难堪,需要一段时间去接受和平复,但过后产生的改变却会改变一个人,是反馈带来的那种疼痛和不舒适让自己想更多的办法,做更多的尝试,把事情做的更好。

工作上找点不舒适,有时候需要刻意去这么做,但这种刺激真的会让让人越来越坚韧,也让人的心态越来越开放和包容。

04 捋捋远近的人际关系

在通讯发达的现代社会,认识一个人很容易,但维系关系有难度。

有的联系只存在加好友那一刻,有的人只是活跃在朋友圈里,数不清的人只是个代号,更多的人走着走着就没了联系。

但总有一些人,想起来让我们不平静。

可能是亲人,已过世,或者在远方,想到他们,会让我们感叹生命在流逝,随即而来的是对时光的忧虑,又想陪伴,又抓不住的那种忧虑,这种不舒适感,让人有牵挂。

可能是朋友,一起走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但走着走着散了,淡了,甚至多年没了消息,回忆的时候充满美好,回到现实,隐隐的遗憾,即使再次遇到,也不免担心或许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所以不联系,不打扰,各自相安,这种不舒适感,让人接受成长的无奈和遗憾。

可能是某个共事的人,曾经一起担事,一起面对挑战,但也可能因为一些误解,一些埋怨,不再一起担事和作战,多少带点怨念,但时间久了也会冲淡,至于原因吗,可能都不记得了,但会记得有个人,如果再有机会,肯定会做出改变,但大概率没有机会,也就释然了,这种不舒适感,让人接受不可改变,也让人放下,心安,心宽。

还有很多可能……

盘点这些远近的人际关系,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悲喜交织,舒适与不舒适共存,让人觉得活着挺生动的。

05 学习的代价

学习是一件积极上进,追求美好的事情,尤其是取的成果,看到改变之后。

但过程是不舒适的,要付出代价。

基本上所有的学习都有枯燥的部分,比如学习 26 个字母,加减乘除,各种公理,定理,大部分人的基础教育阶段都是这样过来的。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不能忽略,也没有捷径,需要记忆,需要重复,需要练习。

渐渐长大之后,我们会发现,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而且每种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有基础的部分,都有枯燥的内容,也都伴随着不舒适,有时候还是极度的不舒适。

但正是这些不舒适,让我们感觉学习的成果来之不易,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获得了某个金牌的证书,学到了工作中受益的技能,这些收获让我们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和这些结果比起来,回忆起不舒适的过程,也就没有那么痛苦了,很多时候反而会觉得那是一种乐趣。

我个人的体验是,在迷茫或者暂时性的找不到动力和方向时,与其在空虚里等待或无所事事,不如找一件事情,一个技能,一个习惯,一个领域,去了解和学习,把自己放入一种不舒适里,是个不错的选择。

06 和自己对话

我是谁?

我是否热爱正在做的事情?

我最近什么状态,是开心快乐还是痛苦焦虑?

这一系列的问题,把对话推向哲学的高度。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顾过去,直面现在,思考未来,所以会有纠结,犹豫,甚至痛苦,所以会不舒适。

做这样的一番对话,犹如给自己在精神层面做一个按摩,中医上有个说法,经络不通则产生疼痛。

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极度不舒适,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做深度思考了,有些路径堵塞了,所以需要经常梳理。

我自己的感受是,和自己对话犹如在内心做的一个大扫除,每次都可以借这个机会反省自己,清扫心灵角落的垃圾,既是和自己做的一次断舍离,又是在开启一个更好的自己。

好朋友长久不联系都会变得陌生,长久不和自己对话也有可能会不认识自己,所以有时也会疑惑,这些话,这些事,这些想法都出自自己,但又仿佛不是自己的风格。

经常和自己对话能让自己更了解自己,遇事时也会有更加一致的决策力和判断力,因为自己的内心是清晰且坚定的。

和自己对话可能会有不舒适,但是值得尝试。

07 迎接不确定性

在这个时代,不确定性越来越趋于常态化,我们的生活也变得难以计划,不可预测。

规划已死,适者生存,我们需要灵活应对,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外界,所以会经常感觉不舒适。

绝大多数的时候,当改变发生,我们会一时难以应对,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或长或短,出现一些反应,比如,拒绝接受,努力抵抗,消极麻木。

只要这些不确定性不是致命的,只要很好的利用这些不确定性,当变化发生的时候,暂时进入低谷,反而会更有利于反弹。

我自己的经验是,接受随时出现的不确定性,也接受不确定性带来的不舒适感,所有的变化都有正面和反面,既然反面无法避免,那就接受光明的那一面,快速适应,快速行动,结果总不会差。

如此应对的次数多了,会发现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变得越来越灵活,也越来越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机会和可能。

与不确定定共存,会是未来的常态,值得期待。

以上,基于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很多不舒适的场景,这些是工作生活中值得我们重视,体验,甚至追求的不舒适,因为它们能带来正向作用,让我们更好的与环境,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让我们更乐观,更灵活,也更纯粹。

有一个带有哲理的段子:人生如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成长。

或许,与这些不舒适共存的过程,也就是从内打破的过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