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旅行•亚洲文学世界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2018-10-22  本文已影响408人  闻丁

———行走中国媒体旅游记者联盟酒泉行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我们这次去敦煌选择走A线是明智之举,虽然天气不太理想,但据导游介绍,今天气候是近段时间最好的。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的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而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最深处约5米,古称沙井。

古老的鸣月阁与弯弯的月牙泉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鸣月阁上悬挂着许多历代名人的题匾,更增添了她岁月的长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数千年来,沙山环绕着清泉,清泉倒映着沙山,“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在沙山深谷中,始终相伴相随,不愧于“天下第一泉”的美称。

同时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个神奇莫测的“谜”(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故“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跋涉在沙山上,体验那种“嘎吱嘎吱”沙海“漫步”的感觉,确实是一种不一样的难忘经历。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而骑着骆驼上鸣沙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远远望去,一组组驼队在牵驼人的引导下,于骄阳沙山中划出一条条或弯曲或笔直的驼道,在漠漠黄沙中,与顽强敦实的“沙漠之舟”,共同构成了一副雄浑壮阔的“大漠沙舟图”。(见下图)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有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100余间。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临水而设。林木葱郁,泉水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月牙泉又名“药泉”,一度讹传为“渥洼池”。史载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

于是给奇特的“月牙泉”增添了传奇色彩,清代正式称“月牙泉”至今。泉水面积达13.5亩,平均深度为3.2米,最深处在7米以上。泉水清澈如镜,水质甘冽,绵力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

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又因为地势低凹,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也许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故被称为“沙漠奇观”。

敦煌之旅:我眼里的鸣沙山月牙泉

闻丁/2018年10月22日/敦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