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冬泩

南周评论写作课|观点表达

2023-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泩

在自习室书架上看到一本《南周评论写作课》,随意翻看之间亦有收获。

此书为南方周末编著,写作课主题为“怎样表达一个观点”,包含7位一线评论员、作家的讲稿。

第一讲由李海华讲述,侧重选题。若想选到出彩好题,需要相信无事不可评,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随时关注热点,做好知识准备(通识——通过阅读经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获得;深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着重积累)。此外,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挖掘,并且跳出个人体验,延伸到更广阔的视野。

第二讲由沈彬讲述,侧重论据。“知识壁垒”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观念,作者认为专业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是以理服人的重要一环。而且这些知识不能单单是点,还需要形成网,才能变成高效的知识储备。这让我不由想起来知识网络之说,不管在哪个领域,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真正的学习应该形成自己的网络结构和知识存储。

此外,这一讲中提到的“高势能”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用流行语来说,应该可以叫做可以“降维打击”的知识。高势能知识提供了别人不知道的背景,足够说服公众,颠覆别人对事件的理解。譬如,患癌症大学教师被所在民办学校开除,一般民众会谴责学校无良,但其实按照现行法规,大病两年以上,单位可以合法解雇。一个优秀的评论员会用这样的“高势能知识”直接否决掉某些无意义的讨论,提出更有高度的视角。要获取这些高势能知识,仍然需要读书和知识积累。

第三讲由佘宗明讲述如何加强逻辑。作者的追求是“力度、厚度与温度”的平衡,这一句概括极为熨帖动人。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了逻辑方向的“降维打击”,即以更高的层次、更专业的视角提升逻辑思维。常用的逻辑推理三板斧: 痛点切入——问题导向——链式延展。其中,问题的挖掘包括事件本身以及背后的本质原因。逻辑判断的次序,先分真假——再辩是非——后论好坏。我想这一点很值得谨记,面对网上层出不穷的消息时,也应有这样的态度。

第四讲由陈斌讲述结构的美感。组建结构的第一步,其实是整理手头素材,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编排。对于结构编排,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工具,如双层结构划分法、四象限划分法等等。此外,文中还有一种“贝叶斯推断”,即根据当前掌握的信息与事实,对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进行概率排序。这种思想有利于我们从多角度去看待事件,保持开放的态度,而非钻牛角尖。

第五讲由徐迅雷讲述如何做到“言之有文”。作者讲了一个例子,颇为有趣。

如果你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你这是耍流氓。
但如果说成: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作者以写评论为着眼点,给出了多种优化语言的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写散文也同样用得上。

此后还有叶檀所述评论员的专业视角,以及秦朔所论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评论员。

综合全书来看,一篇优秀的评论,缺不了灵魂之眼——论题,五脏六腑——论据,奇经八脉——逻辑,健壮骨骼——结构,以及好看的皮肤——语言。读完这样一本书,再读新闻评论,视角绝对有所刷新。

事实上,本书侧重评论写作,并不是我擅长或者有兴趣攻克的方向,然而读来还是有趣,因为这样的阅读体验可以打破“认知范围”的局限,增加自己知识面的广度(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增加通识)。

在阅读时,我发现书中很多观点其实不止于评论写作,对于我现在学习的大散文写作来说,也大有裨益。写作散文时,也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目的是写作自己身上和身边熟悉的事,以情动人,要完成有深度的作品,就少不了评论员选题那样的思考,同样需要深入挖掘痛点,呈现事情背后的本质。

换一个角度来说,“评论员”思维其实不至于写作,也可用于生活。网络加持下,我们面对的世界,接触的世界纷繁复杂,信息量爆炸,如何从中抽丝剥茧寻找本真,如何在困惑中不断追问思考,这其实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评论员思维”或许会有帮助。此外若是高中生读这样一本书,应当会非常有利于高考作文写作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