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以风和天柱山

天柱山现为国家五A风景名胜区。
乌以风先生在其所著《天柱山志》中是这样介绍天柱山的,“天柱本山位于安徽潜山县境,山麓近距县城仅二三里,远处亦不过十数里。潜水绕山之西北向东南流,皖水绕山之东北向西南流,至县南平坦处汇合过怀宁入江。山川交错,岗峦起伏,关塞险要,人烟稠密,为皖西山岳地区之门户。”“天柱山名,始见《史记》。前称霍山、潜山、天柱山,后称皖山,又名皖公山,其实皆一山之别号” “然以山论,天柱有奇峰,有怪石,有飞泉,有曲洞,悬崖绝壁,万仞莫测其高深;仙台秘府,百游亦难以穷奇奥” 他概括的天柱山雄奇灵秀特点,常为人所引用,“天柱磅礴厚重,巍峙江淮,故雄;峰石巉岏,形态万千,故奇;流泉飞泻,终年潺湲,故灵;烟云缭绕,松竹覆被,故秀。雄奇灵秀四种山格,兼而有之。自秦汉以来,即为中国名山,旅游之胜地,在江淮间,当推第一。”“据前人立说,中国自唐虞三代即有五岳之封,五岳山名,屡有变迁。或以衡山为南岳,或以霍山为南岳,其说不一,但都无史料可证。至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狩,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史记.孝武帝本纪》《史记.封禅书》《汉书.五帝本纪》《汉书.郊祀记》皆有明文记载,最可征信。由汉迄晋数百年间,历朝所祀南岳,皆为天柱霍山,故天柱为隋以前之中国古南岳,肯定无疑。隋文帝始废霍山为名山,诏定江南衡山为南岳,南岳称号从此南移,因而在史学界遂引起衡霍二山之大纠纷,争辩至今。”

乌以风,山东聊城人。1902年3月5日出生。9岁到私塾读书,12岁入新学堂,16岁小学毕业,保送聊城省立二中,21岁报考北京大学录取,师从梁簌溟、单不庵教授。乌以风大学毕业后,辗转杭州等地,在杭州西湖文澜阁任图书编纂等职。1933年,32岁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当时安庆乃安徽省省会,乌以风得以和天柱山结缘。
1937年10月。乌以风先生由省立宣城中学校长,转任安庆省立一中校长。因日机不时轰炸,为安全起见,乌以风先生——现场考察后,决定把省立一中搬到潜山县城。本来就钟情于山水的乌以风,被峻峭的天柱山深深吸引。陪同考察的随从介绍天柱山景观,天池,秘密洞,仙人洞,还有天柱山主峰绝顶上题刻。这些旧闻佳话,激起了乌以风登峰造极的豪兴。 偶尔结识贺来朝兄弟,使他有缘实现登临天柱绝顶的宏愿。贺氏家族世代有登山绝技,咸丰年间,清军都统李云麟就由贺的祖父相助登上天柱主峰,并勒石刻下了“孤立擎霄”四个大字。但当地口碑与有关记载多作“孤立晴霄”。孰是孰非一般游客大概无暇顾问。然富有求实精神的乌以风,终在贺氏兄弟帮助下冒险登上了天柱绝顶。他1937年10月有《登天柱峰绝顶记》记其壮游:“先由药农一人撑三丈余长竹,两足分抵石壁而上,至能插足处,投一长绳,下二人依次握绳上攀,再用长绳系予腰悬空缒之,如汲水然。其余三人在下作护卫,以防万一。予两手另握一长绳仿药农援攀,两足抵壁向上蠕动。峭壁万仞,无可容足,乃架老松稍息。一绳收尽,复易绳汲之,绳凡四易,约百余丈,更从乱石杂树间猱攀二十余丈,方至绝顶。” 登上绝顶,乌以风首先核准李云麟所镌为“孤立擎霄”,并以红漆标刷一新,辉映云天。乌以风先生这年36岁。乌以风《登天柱峰绝顶作》有序,“天柱峰奇绝险峻,游人登者绝少。一九三七年十月,予觅药农六人相助,以长绳系腰缒之而上。平生壮游,此为第一”。诗曰,“独步孤峰作壮游,恍如御气上丹丘。玄崖秘洞开宫殿,万壑千岚拜冕旒。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飘然遗世烟尘外,一啸鸾飞下九州。”

乌以风先生和天柱山结缘,中介是教育,初识天柱山时,他是安庆省立一中校长;完成《天柱山志》弥补天柱山无志书的历史,他时任安庆师范学院(现安庆师范大学)教授。从1937年登天柱峰,题诗《登天柱峰绝顶作》,到1984年《天柱山志》出版,凡约50年,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身处逆境,几经磨难,他立足教育,热衷于天柱山志编写,宣传天柱山,都一以贯之。乌以风学生汪长祥老先生提炼的两句话,“无天柱不见先生之高,无先生不显天柱之美”,得到许多专家学者赞许。天柱山上面许许多多的景点名称,大都是乌以风先生以其形状、特点和传说命名的。1988年,时任中顾委常委的黄镇将军看望乌以风时,称他是“当代徐霞客”,“听安庆地委领导说,你为了天柱山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天柱山还要继续开发,天柱山还要进一步的发展,请您还要进一步的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啊”。

乌以风先生所著《天柱山志》写于1970年,至1974年大体完成。随后逐年修订。自1937年第一次登山以来,他广为收集资料,查阅史籍,立志要为天柱山留下信史。1954年完成《天柱山志》初稿。他被错划成右派后又被捕入狱。草稿由他老伴烧而未成灰烬,因祸得福,因在字纸篓里,未被红卫兵发觉得以保存下来。后来他将字纸篓里的揉皱的纸,一一铺平,按照时间的先后,整理起来,再用夹子夹好。1974年,乌以风先生写成《天柱山志》的第二稿。洋洋洒洒,约32万字。与被毁的第一稿相比,虽卷帙稍减,而文词雅顺,记述精当,有过之而无不及。1984年10月《天柱山志》正式出版。乌以风先生捧着《天柱山志》,吟诗寄兴,“一隐千年未改容,空怜云水绕孤峰。至今幸有山川志,不使群言乱汉封。”(自题《天柱山志》)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以风先生为护山做出了很大贡献。1978年,乌以风先生在潜山潜河岸畔散步时发现民工拖运的石头上面有淡淡的红色痕迹,刻有字,他询问了解是石牛古洞的崖石时,立刻制止,“这些石头都是唐代、宋代石刻,都是国家文物,都是国家的珍宝。”当时就找到公社负责人,要求停止炸石,回家后给潜山县委、县革委会和安庆地委、地区革委会写信,呼吁“停止石牛古洞炸石”。地、县委领导很重视,明确表态不能炸了,“历史上留下的文化,不能破坏掉,要流传下去。我们共产党就是要保护好历史,保护好文化。”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得以保存下来。
1979年,根据安庆地委、潜山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成立天柱山调查组,聘请乌以风先生担任顾问,第一次对天柱山进行全面的考察,准备对天柱山进行开发建设。时任调查组组长徐继达深有感触的说,“使我深深地感到他与天柱山有不解之缘。他既有爱山之情,又有捧山之才,更有兴山之志,还有护山之行。毫不奉承地说,他不仅是天柱山的拓荒者,还是后来从事天柱山工作者的楷模。”同年,安徽电视台初次拍摄了《天柱山电视风光》,在全国播放,乌以风先生高兴地说,天柱山有望了,天柱山有出头之日了,天柱山终于露脸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