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人生旅途

【摆渡人】

2019-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月生

早上打开音乐,望着窗外发呆。

那一抹绿色,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生命,可汲取的智慧太多;

窗里窗外的人家,谁是谁的师者,谁可能会是谁的摆渡人,都有可能。

有时,我们也可能是自己的摆渡人。

【摆渡人】

摆渡人:师者

快教师节了,例行去探望原单位入司时的主管领导,他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如果不是意外摔倒,我相信今年八十岁的他,仍然睿智。这位老人,已经不记得我了,然而,往事却幕幕犹新。

刚入司时那会,什么都想快,总觉这样才是好,文件交到手上,有时几分钟就能出稿,带我的他,一个小时后把文稿退回我桌上,整张纸都是红笔标注。我很快改好了又交过去,半个小时后又退了回来,我再看,还是红笔,我又改。这次,老老实实校对,逐字逐句,唯恐又增添一个红圈圈,重新交过去时,他点头微笑,像是夸自己满意的孩子,也好像我压根没有任何过错。 我囧愧得从此不敢马虎。

一位清华老前辈,曾经这样,宁可花自己数倍的时间给我,让我修正自己。尽管带我时间短,却从此在心里扎下了根,人生,能遇见真很好。心有光明与感激。

【摆渡人】

摆渡人:自己

一个人摆渡另一个人,不在时间长短,每个人都会遇见自己的摆渡人,有时,也或许是自己。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是贪知识的,以为好学是绝对的好,人生应不断给自己赋能,然而,却没有问为什么?后来才发现,知识是贪不得的,待我觉察到时,已走了很多弯路,但这一切仿佛要经历才能明白,任别人如何说,是说不动的,因为顽固的本性背后是不能理解,就像惯性思维,要等心内的触觉苏醒来撼动。

为何贪不得,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不是说不好学,是提倡如何好学,为知识和学问读书,本身是好的,但有效的学习,才有用,而知识的有用到无用,就是新的探讨了。

【摆渡人】

赫赫有名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有两句经典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听说,读书、求知最好的座右铭就是这两句话,思考后,应如是。

关于陈寅恪先生,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文坛轶事:1925年,清华大学要成立“国学研究院”,已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梁启超向曹云祥校长推荐陈寅恪。曹校长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启超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校长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启超又答,他没有什么著作。曹校长说:“既非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道:“我梁某不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却还比不上陈先生寥寥无百字有价值。”

其实以陈寅恪先生的才智学识,想要几个博士学位可谓是囊中取物,他讲课,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来听他课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教授,永远都座无虚席。吴宓称陈寅恪先生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傅斯年由衷地表示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但他却对此淡然视之。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我审视自己,忽然明白为何被匠心人打动,因为他们不贪恋,专注于精通的领域,包括“无名”。我也检点自己,是竞争的心让人变本加厉的向外驰逐,而这真的是需要的吗?

生活处处皆学问,皆智慧。这个年代,要学知识,太多,无穷尽,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真是至理名言。

学习知识,原不在贪多,在于有效和需要。回顾过往,有些时候,好学是一剂精神鸦片,让人贪恋。有时,只不过是为了获取一点点安全感和成就感而已,而最后能真正滋养自己的,只是需要的那一点,便够用。

【摆渡人】

曾经在机场买过一本书《岛上书店》,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人一个人是孤岛,欠缺的只是一个连接彼此的摆渡人。

望着窗外, 愈发觉得,人生很有意思,总是不断的在遇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有时是师者摆渡你,有时是自己摆渡自己。而最好的摆渡人,或还是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