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亡共舞

与死亡共舞之什么是死亡

2019-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LefeeMoore

(一)典要

1. 所谓死亡,直观意义上就是从躯体走向尸体,或者说是寿命的终结。躯体,它的主宰是生命,尸体,它的主宰是死亡。(按:(1)这儿只是常识性的死亡,不具体分别所谓的心跳死亡、脑死亡抑或细胞死亡等。(2)这个时候,这个尸体是否属于我们、活着时候的我们,是否是先前活生生的那个我们?是否是曾经的那个我们的继续?假如认为它仍然属于我们,这意味着一种生死观。一旦认为那个尸体是我们的继续,这个意味着什么?怕就怕我们把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作自个的,把生命等同了寿命。(3)此处的死亡其实只是指的寿命的终结,尸体是否还是我们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送去火葬场的那个有着铭牌的我们,还是不是我们呢?)(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是不可能超越的,我们说的是寿命的终结,那就是终结,是个绝对意义上的。死亡是不可逆的、不可回转的。所谓的超越绝对不是肉体上的超越,有的只是精神层面、认知层面、宗教层面的超越。所谓的前世今生,那是另外一个维度,但对于此一肉身来说,死了就是死了。这种不可逆性,指的是时间之矢的单向性。在寿命层面的死而复生,那是不可能的事。

2. 之所以强调这个定义,主要是因为世人的怕死多数是和这个概念相关。基本上就是,你如何看待死亡就如何死去。

3. 在思考死亡的时候,意味着有“我”的存在,一个有着明显界限的存在,人格界限的存在。此处所谈论的死亡,更多的是寿命的终结,更具体一点来说,那就是“我”的死亡,“我”的寿命的终结。所谓死亡,那就是我不是我了,缺少了一种能使我继续是我的东西。

4. 某种程度上,死亡不仅仅是终结,其实也是一种创造,亦即在死亡的那一刻,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我成了”。我们成就了自己,在那一刻我们成为了自己,确定的自己,定格后的作品。

(二)集说

1. 所谓死亡就是吐出一口气之后再也不能吸纳另一口气的那一刻,或者是脉搏停止跳动以后心脏不能维持血液循环的当下。1>

2. 死亡不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丧失,而且包括你个人丰富、神奇、详尽、独一无二的心理世界的丧失,这个世界在其他任何人的头脑中都无法复制。2>

3. 身体的死亡是一种象征,象征所有经验的死亡。身体死亡不只是身体的结束,也是所有生命经验的结束。3>

4. 如同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千差万别,关于死亡,人们同样可以容纳一个更多元化的认知,以及丰富多彩的感受和情绪跨度。4>

5. 菲利普•艾瑞斯是法国的文化历史学家,他曾有一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是关于从13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人的死亡认知的。他发现了五种主要的认知形态:(1)死亡是顺其自然的;(2)死亡是让人不安的;(3)死亡是熟悉又陌生的;(4)死亡是生者不能逾越的另一个世界的界限;(5)死亡是讳莫如深的。5>

6. 死亡,它若不再是斜躺在床上病恹恹、虚汗淋淋、痛苦和祈祷的临终者,那么它变成了什么样子呢?它变成了通过隐喻表达出来的某种玄学:精神和躯体的分离,感觉好像夫妻俩、或者甚至两个亲密老友的分离。死亡的思想中揉入了人的组成部分割裂的观念,揉入了灵魂的坟墓这样一个阶段,在这里,二元主义开始渗透进集体感觉中。死亡的痛苦不再和临终时真实的苦难相关,而是和一种友谊被粉碎的忧愁联系在一起。6>

7. 法国作家马尔罗《希望》:死亡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它使所有在它之前发生的事都变得无可挽回。7>

8. 佛理士:死亡就像某种演说家,除非你坐在前排,否则并没有真的听到它在说什么。8>

(三)数据源

1>白玛格桑仁波切著,《生死的幻觉》,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213

2>(美)欧文•亚隆著,张亚译,《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p115

3>(美)羅尼•史密斯著,鄭清榮译,《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P25

4>(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19

5>(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19-20

6>(法)菲利普•阿里耶斯著,王振亚译,《面对死亡的人》(下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2月第一版,P7

7>转引:罗颢,《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序言

8>转引自(美)欧文•亚隆著,易之新译,《存在心理治疗》(上),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P25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