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很辛苦,我多付出点是应该的”不懂得自私的婚姻,有多可怕

2024-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情令01

在我们读者的来信当中,涉及到婚姻关系问题时,“自私”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话题

“上有老下有小,丈夫让我辞职照顾家庭,我不愿意,是不是太自私了?”

“我和丈夫分居两地,一年见面的次数不超过3次,丈夫让我去他的城市,我很犹豫,是不是太自私了?”

“父母和老公希望我在30岁以前要孩子,可我还没有这个打算,是不是太自私了?”

因为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

很多人甚至为了逃避这种愧疚感,索性隐藏了自己最真实的需要,对伴侣、家人的要求言听计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私”的人。

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自己也越来越焦虑。

其实,在我们“不敢自私”的背后,隐藏着关于“自爱”的真相。

1

不敢自私,是因为不敢爱自己

朋友小林结婚后没多久就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丈夫是整个家庭中唯一创造收入的人,她对此总是怀有愧疚感

所以带娃、做饭、做家务,这些事她统统都揽在自己身上。

我们劝她不要太累,有些事情是可以让丈夫分担的

她却回答说:“他工作已经很累了,我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不用分什么你我。”

后来有一次,她忙着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委托丈夫把家里的床单被套换下来洗了。

回到家里,她却发现那些脏床套还在洗衣篓,客厅的沙发上还随地扔着不少丈夫的脏袜子。

她忍不住抱怨道:“平时家里的活儿都是我干,洗衣机洗,又不是让你手洗,为什么连这也做不到?”

谁知道丈夫突然破防,猛地一摔杯子说:“我在外面累了一天,我想休息一下不行吗?”

面对丈夫的暴怒,她愣在原地,最后还是自己含着泪,默默收拾了东西,打开了洗衣机。

我们都替她鸣不平,认为丈夫的态度有点过了。

她却替自己的丈夫争辩:“他说的也没错,他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确实太辛苦了,我也不能太自私了。

为什么小林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却不愿意为自己争取一点利益?

她告诉我们,自己的母亲是个很强势的女人,小时候总能听见妈妈声嘶力竭地和爸爸吵架。

吵架的内容无非就是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多少多少,而爸爸付出的根本不够之类的。

可是后来,父亲最终还是无法忍受母亲的强势,选择了离婚

从小她就觉得“妈妈太自私了,太斤斤计较了,所以婚姻不幸福。”

她不想变成妈妈那样,被人抛弃,一把年纪了,身边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

所以,在婚姻中,她不敢考虑自己,原因是她害怕因为“自私”而不被爱

可是她却不知道,“不敢自私”,同样是一种“不自爱”。

弗洛姆曾经在《自私与自爱》一文中写道:

“现代文化充斥着对自私的禁忌,这让人们对健康的自爱感到内疚。‘不自私’意味着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违背别人的愿望,它还意味着,‘不要爱你自己’,‘不要做你自己’。”

这样的“无私”,是在不断强化一种消极的信念,那就是:

你的感受不重要,别人的期待更重要;

你的利益不重要,别人的满足更重要;

而当我们合理化这种信念之后,将会产生一种需要的错位感:

明明想要A,却因为不安而假装想要B;

好不容易得到了C,又因为愧疚而产生一种“不配”感

无法接受别人的付出,总觉得多付出一些心里会更踏实。

长此以往,这种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之间所产生的冲突会令我们的内在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感,到最后会演变成另一种激化的情绪,叫做:愤怒

所以弗洛姆才会说:这是外在声音内化成的一种对自我的敌意。

当我们把内在得敌意投射到外在,就会引发夫妻矛盾、家庭矛盾、以及焦虑和拧巴。

其实,“自私”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能力很重要。

2

好的亲密关系中,需要“自私”

在婚姻纪实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再见爱人3》当中,傅首尔的老公刘毅坚定要求离婚。

在不少人看来,刘毅有钱有时间,傅首尔几次支持他创业,也没有感情破裂,不理解他离婚的举动。

然而刘毅在节目里暴露了自己真实的婚姻状态。

他说从合肥搬到上海以后,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家庭

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几乎没有社交,生活就像陷入了循环之中,人变得越来越封闭;

与他相反的是,专注事业的傅首尔脚步却越来越快,不但获得了更多事业上的成功,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刘毅表示:“想要离婚,更多是因为对自己不满,包括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否定,想要改变。”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明明是为了爱和家庭主动选择付出,牺牲事业退守家庭,支持另一半向外发展。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却好像越来越远,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自己也越来越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以爱之名的“付出”,完全回避了“付出者”最真实的需要。

正如刘毅所说,无视自己的需要,就无法完成自我的成长

到最后,自己对自己是怀有怨恨的,这种怨恨也会被投射在伴侣身上,造成亲密关系的紧张。

不过也有一些“不敢自私”的人是主动回避自己需要的。

其背后的潜意识是:“我的需要令我不完美了,我不完美了,他就不会再爱我了。”

而这种假设并不是“无私”的,相反是极端“自私”的。

因为总是在付出,和牺牲的人,总有一种无意识的“骄傲感。”

“因为我是无私的,我是完美的,对方不可以不爱我。”

这里通常存在着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矛盾——容易无意识地,去追求痛苦上的平等。

所以很多付出型的母亲喜欢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都这么辛苦了,你应该懂事,听话,你应该回报我。”

付出型的妻子也会不断提醒丈夫:“我对你这么好,没有我你怎么办?”

而这些“情绪压力”必然会让对方感觉到负罪,想要摆脱,逐渐将伴侣的牺牲视作理所当然,逃避责任。

结果就是付出的一方越来越委屈,被付出的一方越来越远离,恶性循环。

因此,婚姻中需要一点“自私”,需要让对方看见我们内在的需要,然后去平衡,去接纳,去爱。

3

找到“无私”与“自私”的平衡点

我们说过,“不敢自私”的人也不敢展示自己的需要。

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

然而在一段关系中,与其努力让对方看到你的完美,不如尽早让对方学会接受你的不完美;

看到你是一个正常的,活生生的人。

你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有自己的不满和愤怒,需要被理解,也需要被照顾。

因此,要学会“自私”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去考虑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需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也不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为了家庭牺牲工作的全职妈妈,她们的底层需求依然是“被爱”、“被接纳”

而当这些需求没有被伴侣看见的时候,她的感受是失望、委屈,甚至愤怒。

无法觉察到这一层感受,就无法将外在的力量收回来,无法疗愈自己

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觉察情绪和感受,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小小本子。

每当亲密关系遭遇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我们就把事件记录下来。

然后去复盘事件当中双方的语言和感受。

比如:“这件事中,他对我说了什么……而我的感受是……”“我对他说了什么,而我的需求实际上是……”

多重复几次,便会逐渐打开我们觉察的通道,觉察即疗愈。

要记住,在这个过程中,放下对自己的责备。

比如我们可能偶尔会想:“我怎么会这么自私呢?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放下它,不要评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负面的想法自全身流动,我们会渐渐感受到抱持的力量感。

其次,我们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接纳对方,要尝试为对方留有余地,给予对方相应的空间和支持。

我们不是完美的,那伴侣也是不完美的,他们会有看不见我们需求的时候,看不清自己的需求的时候。

尝试更加温和的沟通方式,比如这些句式:

“我希望你能帮我洗一下衣服,这样我会觉得你很关心我,我也很关心你,如果你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我。”

“请告诉我你的心情,我在付出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舒服的?还是喜悦的?”

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同成长。

你付出一些,我付出一些,你照顾我一些,我照顾你一些,这才是能量永恒的最佳配合。

最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曾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构建出了“健康自私”的9点表现,分享给大家。

你可以通过对照该量表,进一步了解自己,最终成为自己:

有健康的界限。

有很多的自我照顾行为,有至少一个自我照顾的习惯,如:冥想、锻炼、健康饮食。

足够、稳定的自尊,不会轻易被他人削弱自尊感。

可以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可以为自己的需要争取。

经常感到快乐,而且不会伤害别人。

虽然经常为别人付出,但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自己充电。

允许自己享受生活,即使不一定对别人有帮助。

能把个人需求放在他人需求之上,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别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