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全球保险业的发展与前景?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半有余,由此带来的居家隔离、跨境限制等一系列防疫措施让全球保险业处在一个严苛的生存环境中,并引发全球性的保费下降。
今年五月份,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德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安联(Allianz)发布了《2021全球保险报告》(GLOBAL INSURANCE REPORT 2021)。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寿险(不包括健康险)和财险的毛保费为3.73万亿欧元,较2019年下降2.1%(约800亿欧元),但各地区业绩差异很大,如中国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4630亿欧元,较2019年增长4.2%,是全球少数实现保费收入正增长的市场之一。报告同时预测,2021年中国有望再次成为全球保费增长引擎之一,保险市场预计将出现13.4%的强劲增长。
香港保费亦实现了正增长。众所周知,香港自2020年2月起内地与香港之间通关受限,限制跨境人流措施持续,香港保险业内地访客新造业务几乎“冰封”。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从2019年的434亿港元缩水至2020年的68亿港元,暴跌84.3%。但香港保费总额不降反升,根据香港保监局的数据,香港2020年毛保费总额达到6,08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本地居民保险需求的增长。
疫情的爆发让原本处于观望以及没有保险计划的人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开始把保险提上日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更多的人更早安排退休规划。数据显示香港2020年有效长期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5,481亿港元,其中退休计划业务供款为507亿港元,上升50.3%,增长趋势十分突出。
疫情在激发人们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也给险企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原本依赖线下服务的保险业务在疫情期间展业受阻、客户难以触及,对行业收入形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线上服务需求暴增。今年众安保险(6060.HK)前5月的保费收入为77.25亿元,同比增幅44.4%,其中5月保费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66%,态势强劲。各险企也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关注客户、关注数字化,积极着手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加大对保险科技以及公司IT的投入。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年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为351亿元,同比上涨27%。保险科技占保费收入比例在逐年提升,而资金也在向这方面倾斜,2021年一季度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国内保险科技股权融资总额达到18.7亿元,同比上涨167%,全球保险科技股权融资在2020年出现井喷式发展。随着险企不断加码对科技的投入,保险科技有望步入高速增长阶段,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未来,依靠人海战术的代理人模式将成为过去式,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是必然。与此同时,在科技的加持下,险企将被结构性重塑。重复性的人力工作将被科技替代,产品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多个环节都将被保险科技渗透,相关业务将在便捷性和灵活性上有质的提升,用户体验升级。数字化转型后的险企将实现运营成本降低的同时运作效率提升,科技与温度同在。可以说,险企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选题,相关的人才需求也将增加。不少保险公司开始或者已经调整了发展战略,新的战略将更加关注数字化、关注客户、关注服务和生态圈建设。
当然,疫情虽然加速了保险业的数字化,但是数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线上渠道也并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短期来看,疫情使得全球保费规模下降,但需求并没有消失,而且因为疫情需求将更大。因此长远来看,疫情对行业的后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将推动全球保费规模的进一步提升,而大湾区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之一。毕马威官网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调查报告》显示,大湾区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内部发展不均衡,个别城市至今仍是一片“蓝海”,有庞大的保险需求仍待释放。随着大湾区政策的落实、区域人员往来的密切,大量配套保险产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将被催生,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疫情局势拨开云雾,保险业将重现生机。如果说数字化里蕴含着保险业务的未来,那么在地域上,大湾区将成为险企未来必不可少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