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尊严与一地鸡毛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天上的徐星星

      今天《论语》读诵的内容是《先进》篇的第26章,这一章是整部论语中字数最多的一章,也是文学性最强的一篇。全文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一章通过师生们之间的对话,将孔门学生的个性与志向刻画得非常鲜明。本章的主旨是探讨人生志向,现暂且不谈篇章的主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时代的师生关系。

      开头这样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想象一下吧:可能是在一个凉爽的夏夜,也可能是在温暖的炉旁,夫子和几个学生畅谈人生理想。老师循循善诱,启发心智,学生呢,则如沐春风,涤荡心灵。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呀!再看一看我们现在的教学场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在下面,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看着那些忽闪忽闪的小眼睛,内心一阵欢喜,一阵烦躁。教室是固定不动的,学生是启而不发的,还要时不时大声吼上几句来震慑一下那些小精灵,真是破坏淑女形象。

      这句话里有一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那就是“侍”。侍,在《说文》里的意思是恭敬,虔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几个人非常虔诚的地坐在那里聆听夫子的教诲,并且他们的坐次也是有讲究的。这几个人的年龄,由大至小,长幼有序。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那些书香世家名门望族的家庭内部,也一定是这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慈子孝,尊老爱幼,那么这个家庭里的成员也一定是文质彬彬。可惜现在的中国,经过了文化的断层之后,规则的意识在很多家庭,都不见了踪影。以至于出现了众多不赡养父母,甚至是殴打谩骂父母的现象,真是,令人悲哀。

      从这一句话里,我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地位与尊严。我相信端坐在座位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他的老师,都充满了尊重与敬畏。他们心甘情愿地追随夫子颠沛流离,因为在他们看来,夫子就是真理与仁德的化身。作为学生,他们认真聆听,用心思考,与老师做最有效的交流。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天地君亲师,是不可动摇的人生信仰。而现在呢,社会对老师的尊重已经下降到了最低值。新闻里动不动就能看到,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的事件,更有甚者,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老师身上,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老师。这样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这个社会,师道尊严早已沦为一地鸡毛。想不明白是谁给了家长和学生那么大的勇气,来对抗自己的师长。就算是对待一个陌生人,也应该持有最基本的礼貌与热情,更何况是教授自己知识、陪伴自己一起成长的老师呢?经济思潮的冲击,让人们失去了信仰。失去信仰,就会无所顾及,就会自私自利,就会走向人性之恶。

      从这一句话里,我还看到了那时的人,对学习的热情是如此的高涨,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要知道,子路仅比孔子,小九岁,而这里面最小的公西华,比孔子小24岁。他们虽然年龄有别,但是,对学习的热情、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却是一样的。他们同在孔门下,聆听老师的教诲,追随老师的脚步,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放在现在社会,让一个40岁的人和一个20岁的人,在同一间教室学习,是少有的现象。很多人走出了大学的校门,就感觉自己已经学够了知识,有的恨不得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再还给老师。自己一身轻松,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孰不知,这正是一种病态的心理,20多岁,正是学习知识的大好年华,很多人却将时间白白的浪费掉了,大部分的人,更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以各种理由,拒绝读书,也就拒绝了成长与进步。活到老学到老,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