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黑白先生)

2019-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夜空下最亮的亮点
image

罗素: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黑白先生)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上世纪写了本随笔集叫《幸福之路》。这本书的名子虽然很鸡汤,但是内容却跟鸡汤没任何关系,书中罗素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欲望,烦恼,绝望的来源做了很深刻的归类,思辨和剖析。比如列出人们不幸福的四大欲望,三大错误等等,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找到不幸福的根源,反思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幸福。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罗素揭示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

他说,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 。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兴趣越广泛,你拥有的快乐机会就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为即使失去了某一种兴趣,你仍然可以转向另一种。

罗素认为幸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受的教育不同,导致幸福的形式不同而已。热衷于玩游戏的人和吟诗弹唱的文人雅士的幸福,都是同样深刻而令人满足。

所以,罗素言:“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用通俗的解释,两个字:包容。狂热和爱好,在许多情况下,也许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是根本的幸福之源,而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只是对某些极端痛苦的、难以面对的时刻的忘却。根本的幸福最有赖于对人和物的友善的关怀。

说得简单明了一点就是: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罗素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要具备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能够理解和接纳与我有不同价值观的存在,能够理解和接纳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与我的想法不一样。而不是指责和生气与我价值观和想法不一样的人。

罗素进一步解释,对人善意的兴趣是爱的一种形式,但决不是想抓住,想占有,想得到回报的那一种,促进快乐的那种兴趣,是喜欢观察别人,在他人的个性中找到快乐,愿意使与自己来往的人感到兴趣和愉快,而不是想去支配他们或者要求他们赞美自己,以这种态度去对待他人的人,定能产生快乐,并领受到对方的友善,所以,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内在的修养。

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这样写道: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说到罗素,不得不提一下尼采。罗素和尼采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哲学家,这不光表现在哲学理念上,罗素是绝对的理性逻辑主义,而尼采比较偏感性,尼采对幸福的理解,幸福的秘诀就是:“不怕痛苦,不怕苦难”。

他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怕痛苦,我们怕痛苦的没有意义。我们也不怕苦难,我们怕苦难的没有价值。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所以真正的高手,是专注生活中他的梦想,而非他的苦难。

生活很奇怪,如果专注琐碎,生活就会给你琐碎;如果专注想做的事情,生活就会给你意义,给你力量。所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思想是人类尊严和价值的最高体现。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尼采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个虚幻的形象,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思想者关注“做”的哲学、关注生活世界,平等地与各种文化人乃至“凡人”对话,在这个什么都可能消失的世界里寻找永恒。

幸福有两个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虽然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当我们经济发达了,物质丰富了,生态环境却越来越差,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紧张,社会环境越来越不安全...所以,很难有一个人孤立地在一个极其不幸福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地幸福。也就是说,个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必须放在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才能显示出其真谛。 否则,个人的幸福只能是海市蜃楼。

曾经有媒体做过调查,排列出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1最具资本的幸福:身体健康;2最具成就感的幸福:收入满意;3最温馨的幸福:和家人在一起;4最浪漫的幸福:得到爱;5 最安心的幸福:拥有个人住房;6 自我价值实现 ;7 吃到安全食品;8 人居环境优良 ;9 社会安全;10 有可信赖的朋友。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追求个人幸福感,都开始关注幸福感,开始关注社会环境的完满(完善、美满)。我相信人类的理性:有一种社会力量叫公正化(公众渴求正义与平等),这股力量无可抵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