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头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10人  释言

1、走到极点,“物极必反”,最后只剩了重复自身。终于完成了闭环,终于开始了循环,终于面临着“复活”“重生”,终于看到了令人安心的“希望”,就像是“永生”。而也正是这一可以看得见可以安人心的“循环”,渐渐开始让人觉得腻烦,感到了某种类似于“死亡”的气息,某种可谓“智慧”的存在感,开始压制生存的“陌生感”“新奇感”“新鲜感”,或者说,生存的“原始感”。于是,开始了突破,打开闭环,打破循环,没有复活,没有重生,只有初活,只有新生。可以预料的人生,转为无可预期的生活——而生命的活力,始终要被人沉浸其中,才令人感到生命的存在。

 2、某首歌曲,再听,意识到,它的活力来自于死亡,它先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有限,然后再意识一转,进入“及时享乐”的弥补或者放纵意识中,它的活力正来自于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意识中。而如果活力旺盛,相应的必然是对死亡的深刻领悟,或者说,只有加强现实中死亡的阴影,对死亡浓墨重彩,才可能相应地生成对“享乐”“快乐”的强烈欲望,才可能相应地放纵享乐的意识。换而言之,它正是藉着进入死亡的局限,突破日常的幻象,快速抵达日常的边界之外,才破除了对日常的留恋之意,转而在纯粹的精神的“意淫”中,感受到纯粹的精神的快乐,精神开始进入对自我本身的纯粹的高度的强烈的“自慰”中。这就走到了这一思路本身的尽头:它最终认定了日常一切的有限、短暂和死亡气息,最终进入了自我精神的闭合、放纵和快乐循环中。

3、在一个日常的幻觉尽管摇摇欲坠但始终摇晃在那里的生活中,人的意识乐于在日常的边界之内徘徊,精神没有纯粹关注自我,同时也无意全部投入日常(全部投入则很快会探知日常的边境线,很快会破除干净日常的幻觉),就在这样的自我与日常的交流感应中,构成一种持续的沟通——或者说,个体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循环往复”。

4、毕竟有过那样的时代,日常之繁盛,人们极尽物质世界之繁华,沉迷不知归路;直到繁华落尽,恍然大悟,白茫茫一片,一干二净,物质繁华的边境线很快被突破,繁华只剩梦幻泡影般的“残响”。人心思痛,藉着勘到的物质边境线,在回忆的语调里,“痛快淋漓”叙述曾经的繁盛世界,这一精神本身的高度的纯粹与专注,带来了精神的自足,“自慰”。似乎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巍巍然”站立了起来,似乎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终于完成了它自身的闭合,开始了它自身的循环,焕然出了它自身的“新生”——遥远的精神的边境线,此时也显露在人自身面前,它隐隐预示着新的不安,看起来它也在召唤着新的突破:越过这一边境线,前面一片陌生与寂静之地,对于初生的后人,那里笼罩着一片希望的光晕,有一种令人血脉贲张的氛围,边境线很快就要被改写……

5、在纯粹的物质之繁盛的闭合循环里,在纯粹的精神之繁盛的闭合循环里,在物质-精神的双向“闭合”循环里,最后一种循环总是整体趋向于平和,物质与精神,各自保持住了各自的边境线,它们彼此的交流,都是边境线内的交流,它们最终所持续生发的,都是边境线内的幻觉氛围——始终无法沉浸在,边境线勘破之后的,“无间”的“单向”的体验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