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N师特集

【正视当下 回归本我 放眼未来】探寻乡村教育发展路

2021-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肖丽好

      中国是一个农村大国,纵然大众生活已逐步迈进小康层,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会变。

      曾经,我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我们会为自己“农民”的身份而自豪,因为我们能自给自足,活得心安理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一群群智慧的农村人走出大山,引进新兴技术,开发机械化设备后,劳力在无生命的机器面前越发的显得无力时,人们曾引以为傲的资本开始褪色、黯淡,甚至开始怀疑,开始自卑。因此,“农村”、“农民”、“农村教育”,似乎就成了“贫瘠”、“落后”的代言人。在这些沉重的压力下,一个声音告诉人们:“走出去!”顿时,“走出去”便成了唯一的出路。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逃避,而当正视我们的处境。

      于是,大批大批的农村人,放下手中什计,抛掷了祖辈们辛苦开垦的可生产物的田地,背上行囊,从此背井离乡,去到陌生地寻找新的生存“土地”。

      见识了现代化的魅力,尝过了没文化的“苦果”后才坚信了“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农村人开始教育年轻一代的孩子:“好好读书”,“专心读书”。为了不让子孙分心,家里人开始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条。告诫孩子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走出去”!于是,学习便成了孩子们的首要任务,有甚者,更是让学习成了孩子们的“全部”。而家长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们规避所有“苦果”的保护伞,让孩子们重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温室里徜徉。

      享乐,是心灵深处的毒瘤,一旦滋生,便难以抑制。“穷苦孩子富人养”,养出了一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生活巨婴”,养出了一批心比天高、脚比水软的“梦想家”。山外青山楼外楼,欲壑难填几时休?!

        2019年12月21日晚,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就《面对未来 教育该怎么办?》一题,为我们从多角度深度剖析了教育的意义与方向——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是人才的教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随着网络日益普及,学校的围墙正在被逐渐推倒,一根网线已经拉近了城乡距离,铺天盖地的优质资源正源源不断的涌入乡村。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及城市化的社会巨变中,乡村儿童更多的接受的却仍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相较之前,他们却更缺乏成长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2018年6月30日晚,上海市电教馆张治馆长在为我们讲授《未来学校的十大场景》时,给当今教师提出了三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1、我该教哪些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

2、我该如何教才能更有效率?

3、怎么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怎么知道我的策略正确而有效?

      只有弄清了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回答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教育命题。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是人才的教育。

      马云曾说:如果你现在不让你的孩子去玩琴棋书画的话,那么三十年后,你的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

      有的人依旧质疑:至于吗?

      我想说:至于!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逐步从繁琐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未来,要不了多久,靠意识操作机器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儿。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只需要掌握基本常识,会读、会说、会看、会认,生活都将不再是难事儿。洗衣有全智能的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煮饭有电饭煲,扫地有懒人机,现在真的无人车间的流水线上,已经看不到人们的身影,就快递都有智能机器人自动送达……未来的世界不可估量!

    马云所说的“玩琴棋书画”绝非浅层次的瞎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做的就是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真正的爱上琴棋书画,陶冶情操,做个有思想、有追求、有品质的人。

      琴:考究的不仅仅只是乐理常识,还有对音乐的鉴赏与辨识。如何鉴赏,那就得知道它的由来(也就是历史与故事),同时也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如何辨识,这就得学会分门别类的进行系统的比较。这,就又得有足够的知识面才能做到。

      棋:讲究的策略、布局、逻辑。没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规划,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书:不仅需要掌握构造,还得把握力度。没有一定的功夫,不勤学苦练的话,终究成不了大气候。

      画:不仅需要有全局把控力,还得学会色调冲击的创新。

      如何找回乡村人的骄傲?找回乡村教育的希望?唯有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身份,做回自我,回归本我。

      乡村,是生活之源头。城市再大、再繁华,也是由乡村扩建规划而来。教育的出发点,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

    当乡村人羡慕城市里高楼林立时,可知城里人正羡慕着乡野的小桥流水人家;当乡村人羡慕着城市里光怪陆离、霓虹闪烁时,可知城里人正怀念着乡野的虫鸣鸟叫、璀璨星光。

      城里所有的一切,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生活工具去创造,但是乡村所有的,城市却难以企及。乡村可复制城市,但城市却难还原乡村。教育同样如此。

      学生应学的是人生之道,教育的意义也不是一味求“高分”,而是求“全能”。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生活环境是活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便不能局限于死的书本。学会就地取材,运用乡村环境里的活势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好的东西遭到侵蚀……每一次对人类社会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一种反抗。但是,由于人类心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绝不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主发展之路。

      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误区就是在应该富有弹性的地方僵化刻板,在应该严谨严厉的地方却放任自流,所有的学校都要承受这样的痛楚,为了学校的生存,而不得不训练学生去应付一些考试。于是,我们忘了学生还是学生,忘了他们除了属于学校还属于自己,更属于未来。

      能力,是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未来如有战,那一定是一场人才争夺战。何为人才?有特殊能力之人!人才之战便是能力之战。能力,终将成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曾有人分析说:“中国社会面临转型,靠两个变量推动。其一是快变量,包括政策的颁布、司法的进步等等;其二是慢变量,包括公民素质的提升、思潮的进步等等。其中影响慢变量的一大因素就是基础教育,而乡村基础教育又在其中占了很大分量。这意味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这‘半壁江山’将决定着未来中国的面貌!”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全国都在扎实推行“教育扶贫”,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单位高度重视的原因所在。

      国家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校园”、“书香门第”,因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获取及整合信息能力、想象力、同理心,阅读都是基础。很多人会误以为阅读就是语文,其实不是。阅读就是一扇打开孩子全面的视野的窗,是托举孩子看世界的垫脚石。阅读更是其他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在童年时期就培养孩子们养成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和习惯。

      教育是一场漫长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苟且,看得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说实话,高中生关注已经来不及;初中生,还有救;小学生或者更小的孩子正当时。

      所以,如果我们还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教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了。

      教育的使命是能“让每一只鸟都歌唱,让每一朵花都开放。” 教育,不是为了养一群圈养的金丝雀取悦自己,也不是为了驯养一群学舌的鹦鹉重复机械的话语,而是回归自然,天高任鸟飞!

      未来的发展在农村,未来教育的希望在一个个真正拥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特色的小规模学校,而非千篇一律的克隆。大力发展农村地方文化教育,开垦荒地、试验田,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让学生真正学会在农村生活的能力,了解农村,了解赖以生存的土地,亲近自然,知晓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只是应付考试的试题,而是即便抛开所有科技也能生存的依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