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飞与光裕书社
有一说,光裕书社是马如飞在同治年间所创。
马如飞(约1817-1881),清同治、光绪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弹词唱调“马调”创始人,代表作《珍珠塔》,在苏州评弹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评弹史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调以吟诵为主,音乐性不强,但节奏明快、流畅, 其创立的是评弹艺术中传播最广的一个流派。
马如飞出生在苏州,父亲马春帆是苏州评弹的艺人,弟弟、外甥等都跟着父亲学说书。但年轻时的马如飞没打算子承父业,去一个衙门里当书记员,同时还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在家庭遭遇变故后,才果断辞职,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评弹艺术,跟着表兄桂秋荣学唱评弹名篇《珍珠塔》。
马如飞学艺后不到一个月就能弹唱,不到一年便走遍江浙沪许多码头。
马如飞才气过人,朋友评价“胸罗锦绣,笔走龙蛇”,所撰弹词脚本“脍炙人口,名闻江浙”。
1860年6月3日,太平天国攻入苏州,1863年12月清军收复苏州。清朝恢复统治秩序后的同治四年(1865),马如飞参与主持公所重整事宜,并编有《道训》:
早起暮迟,恐使声音哑涩,夜眠休晏,须防精气衰疲。幼而不肯用功夫,老亦终难成事业。试思青春不再,岂容片刻荒疏。白日易过,全仗少年习学。当初游戏无益身心,日后饥寒攸关面目。
马如飞轶事:
轶事一、“衣冠”马如飞求助潘曾玮:
传说中,苏州评弹行业公会 “光裕公所”成立于1776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迷上姑苏弹词名家王周士的说书,并将王周士带回京城,赐七品顶戴。
回到苏州的王周士后来创建 “光裕公所”,一两百年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的美誉。
光裕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同治四年(1865)马如飞、许殿华、姚士章等重建光裕社开始的。马如飞之前的行业公会叫 “光裕公所”,而马如飞重建的,则叫 “光裕社”。
太平天国席卷南中国之后,李鸿章于1862-1867年间担任江苏巡抚,各行各业百废待业。
马如飞收拾起评弹界的残局,艺人们同心协力,携上琵琶弦子,乘上扁舟,在江南小镇间穿梭来往,书场或茶馆的评弹,是小镇居民的娱乐活动。
苏州十四平方公里的古城内,竟然有171家书场,听书成为苏州人与柴、米、油、盐同等重要的大事。
正在光裕社事业蒸蒸日上时,出事体哉。
1867年李鸿章卸任江苏巡抚,郭伯荫、李瀚章走过场似的做了几个月之后,丁日章被任命为江苏巡抚。
丁日昌一到任,就下令查禁淫词小说及戏文,手下人问 “评弹要不要禁?”从没听过评弹的广东人丁日昌大手一挥,说 “一并禁了!”
这一挥手,成百上千的评弹艺人饭碗敲脱。马如飞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有去求苏州贵潘家的苏州名绅潘曾玮(1818-1886)。
潘曾玮是1793年状元潘世恩第四子,三个兄长曾沂、曾莹、曾绶都是进士,父兄都曾在京城为官,只有曾玮生性散淡,一直闲居在家。
潘曾玮喜欢听书,跟丁日昌也有交情,但要让巡抚大人收回成命,难度也是很大的。
马如飞说,丁大人主要是不了解评弹,只要能请他来听一回书,就有希望了。
潘曾玮说要请丁大人进书场更难啊!
马如飞说那就请到你家来,我们来唱堂会,他不听也得听!
潘曾玮忽然有了灵感,说日子过得好快,我都快五十岁了!
马如飞立即明白,对啊对啊,五十大寿要做寿的,我们光裕社尽全力唱堂会,我代表光裕社全体同仁感谢你!
潘曾玮做寿,丁日昌果然前来祝寿。潘曾玮拉他听说书,丁日昌推辞不得,只能坐下来听。
台上的马如飞弹唱的是《珍珠塔》中 “痛责方卿”,曾经落魄的方卿高中状元,却打扮成落第书生来考验姑母和表姐(即未婚妻)。
巡抚大人听着听着居然入了迷,当马如飞唱到 “乌鸦反哺羔羊跪,何况是孝悌传家贤子孙”时,丁日昌回过头对潘曾玮说: “说得娓娓道来,唱得悦耳动听,还宣传孝悌,谁说评弹低级趣味俚词俗调了?”
潘曾玮哈哈大笑,马如飞连连感谢。一场危机终于化解。
说书先生依旧衣袂飘飘游走江湖,琵琶弦子说故事,大珠小珠落玉盘。
轶事二、马如飞约架丐帮:
太平天国之后,大量流民涌入苏州,有的人做起了小买卖,靠手艺为生;有的人运气好得到了无主之地,老实本分的做起了农民;还有一部分人什么都不会,只能靠乞讨为生,于是苏州城里很快就多了一群丐帮。
据资料记载,民国年间苏州城内有十大流派的乞丐,各有各的风格和规矩。比如有一种叫强叫花子,他要是上了家门口你就赶紧乖乖掏钱,谁要是不给可就要倒大霉了,他准会在你家门口自残,以死相逼。
势力大的乞丐群更像是流氓组织,还会问管辖区域内的小摊小贩收取保护费,市面上许多行走江湖的卖艺人也因为“流动谋生、形同乞丐”,被乞丐头目堂而皇之的纳入了“被保护”的对象,而到后来,这帮人还把手伸向了评弹界的说书先生们。
于是在1863年后的好几年时间里,凡是在苏州演出的评弹艺人都得受丐帮的管束,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平时就得孝敬不少,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一大堆礼数,这对说书先生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艺人,为何要向乞丐低头呢?
这时候,马如飞站了出来。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因战乱各奔东西的说书人重新团结起来。
在马如飞的提议和努力下,积愤已久的艺人们一呼百应,联名向官府申诉,明确要求评弹艺人不归丐头管理。
不过在那个年代走法律途径哪有那么容易?官府拖拖拉拉不给明确说法,眼看就要陷入僵局,艺人们决定先发制人,集体拒绝再上交管理费,同时也做好了武力解决的准备。
于是在同治年间的某一天,马如飞带领评弹艺人与丐帮相约在观前街北局附近谈判。双方浩浩荡荡地来了几十个人,先是一顿口角争辩,乞丐怎么可能吵得过说书先生呢,吵不过就直接动手吧,于是很快就陷入一片混乱,双方大打出手。
这场混战的记载资料很少,在《苏州评弹史话》里也只是语焉不详的写了“评弹艺人虽然未能取胜,但理直气壮”,可见大概还是打输了,论嘴皮子乞丐不行,但论动手艺人们总归还是吃亏的。
不过最终评弹艺人们还是争取到了想要的结果,从此评弹艺人不用向丐帮交纳保护费,光裕公所得以重整旗鼓,艺人们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